D【答案】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其中有一项内容是统一度量衡,让秦国各地在计量物体长短、容积、轻重上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给当时的商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题干图片铜方量是古代计算容积多少的器具,正符合商鞅变法采取的统一度量衡措施,D项正确;由此可知,ABC三项与题干内容无关...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另一件秦始皇时期的量器“始皇诏铜方升”,其器型与商鞅方升相似,容积为215.65毫升,外壁一侧所刻铭文也同商鞅方升秦始皇铭文相同,可以说明始皇兼并天下后,沿用了商鞅时所定的容量单位、单位量值及标准器形,正可谓“商君虽死,秦法未败”。 始皇诏铜方升,长18.7厘米,宽6.897厘米,深2.51厘米,容积...
铭文一:根据材料一“商鞅铜方量”“积十六尊五分尊壹为升”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铭文对于研究当时的度量衡制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所以,铭文一事件名称为商鞅变法,实行统一度量衡。(出现“商鞅变法”即可。) 铭文二:根据材料一“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段文字...
又称商鞅量,是战国时代秦国铜制量器,战国商鞅方升初置于“重泉”(陕西蒲城县),后转发至“临”地。战国商鞅方升出土于晚清时期,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战国商鞅方升,全长18.7厘米,升纵7厘米,横12.5厘米,深2.3厘米,容积202.15立方厘米,重0.69千克,为长方形的有柄量器,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铭文。器左壁刻:“十八年...
🏺 青铜方斗,这件国家博物馆的珍藏,见证了历史的变迁。王莽篡汉时期,为了实现度量衡的统一,他下令打造了这件方斗。方斗上刻有篆书铭文,内容为:“律量斗,方六寸,深四寸五分,积百六十二寸,容十升。”📏 通过铭文我们可以得知,王莽时期的尺长与一升的量,与刻在商鞅方升上的秦制惊人地吻合。这一发现...
下图是文物“商鞅铜方量”的图片。上有铭文32字,记载了秦孝公十八年,大良造(爵位)鞅定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该文物可实证( )A. 商朝青铜工艺高超B. 商
「商鞅方升」 战国时代秦国铜制量器,出土于晚清时期,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商鞅方升记载了两段铭文,从秦孝公到秦始皇,其时间间隔一百多年。记述了秦孝公十八年(前344年),时任大良造的商鞅监制此件标准量器,并规定方升的容积的史实,和秦始皇廿六年(前221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令。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国商鞅量是秦统一后官定标准升量。商秧铜方量商鞅铜方量材料二: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
在秦惠文王时期得到的巴蜀之地并不是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的天府之国。相反,当时的巴蜀是洪涝发生,消息闭塞的蛮荒之地。一直到秦昭襄王时期,为将巴蜀打造成为秦国的后方基地,秦昭襄王派遣水利专家李冰入蜀,治理水患,管理蜀地。李冰,成为继司马错、张若之后的第三位蜀郡太守。刚刚进入蜀地的李冰,...
[百家讲坛]度量衡五千年 4 升斗的大小 先秦时期的量器商鞅铜方升选集 更多 《百家讲坛》 20250506 舌尖上的养生(第二部) 2 补火助阳用肉桂 《百家讲坛》 20250505 舌尖上的养生(第二部) 1 消食健脾是山楂 《百家讲坛》 20250504 食物的历史(第一部) 10 土豆的“吟唱” 《百家讲坛》 20250503 食物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