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伯格进一步发展了皮亚杰的理论,把人的道德发展过程分为前习俗、习俗、后习俗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依照次序进展,不能超越,但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达到最高水平。此外,他认为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除成熟因素外,还依赖于智力的发展和社会经验的获得。(1) 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阶段①前习俗水平(0~9岁...
科尔伯格曾对这“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道德发展过程模式[2]作了详细阐明,后又作过重大修正。 他在70年代后期将该模式概括为: (1)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阶段一:以惩罚与服从为价值取向阶段。 阶段二:以个人的功利主义目的与交换为价值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阶段三:以协调人际关系为...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来推断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提出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三水平包括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1)前习俗水平(0—9岁)这个水平的主要特征是,儿童的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儿童是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的。这一水平包括着两个阶...
🔹 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孩子们因为害怕惩罚而遵守规范,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孩子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这阶段常被视为道德相对主义。2️⃣ 习俗水平(11~15岁) 🔹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好孩子取向) 孩子们开始尊重他人的...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提出,这一理论主要探讨了儿童和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过程。科尔伯格在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构建道德两难情境,研究了不同年龄段个体在道德判断上的特点和演变过程。他认为,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的...
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即把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划分为三个大水平,每个水平又分出两个小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该水平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具体结果。下分两个阶段:阶段1,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2,相对功利主义定向) 阶段1,服从与惩罚定向。这种定向是为了逃避惩罚而服从于权威或有权力的人,通常是父母。一个行动是否道德,...
___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将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包含两个阶段。以下是详细解析: 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个体已经超越了世俗的法律和权威,开始从人类正义和尊严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 普遍性伦理准则阶段:个体已经将道德准则内化为自己的内部命令,不再仅仅遵循外在的规定。
简述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P293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答: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避罚服从取向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 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乖孩子取向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 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法制取向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反馈 收藏 ...
❀科尔伯格三阶段六水平理论/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Lawrence Kohlberg's stages of moral development) 可参考关联选项:皮亚杰的发生认知发展观、发展心理学 可解释的现象:认知偏差、成熟心理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是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用以解释道德判断发展的理论。1958年,他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心理学时,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