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全国人大代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上海科协副主席、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顾祥林在访谈中表示,人才培养和科研研究是高校重要职责,要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源。同时,他就高校区域协调发展、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表...
在会议上半场,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任洪强作了题为“环境学科人才培养的初步思考”的主题演讲,分析了环境学科人才培养的现状、现存的部分挑战问题,并介绍了关于核心知识体系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思考,指出应培养“科学-工程-健康-人文...
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有助于研究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深刻理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能够促使研究者对科学研究进行审思,从而负责任地开展科研活动,自觉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路径 基于上述基础研究人才特征,在大科学时代,...
人才培养需加强跨学科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科学研究要鼓励创新思维,开拓新的研究方向。社会服务要搭建多元平台,整合各方资源。人才培养要重视个性化发展,挖掘学生独特潜能。科学研究要加强国际合作,提升科研水平。社会服务要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所需所想。 人才培养要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科学研究要注重...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 一、人才培养 1、从优化学校组织建设出发,强化教师和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外语能力; 2、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激发学生的思想创新热情,帮助学生实现创新成果转化; 3、建设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订立学术规范,优化科研服务体系,强化教师服务能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校长 包信和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这一重要论述为扎根中国大地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
大学自身发展,是指大学在相对独立的运行中不断增强其基本功能的现实过程。具体而言,大学总会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等几个方面来筹谋以提升水平和实现发展,而大学之外的组织和公众也会从这几个方面对大学的能力进行判断。如果大学的独立特征凸显,社会系统只是对作为大学教育产品的毕业生有所需求,办学者的...
论文摘 要:本文从科学研究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结合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科学研究对于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意义,分析了两者结合的现状和问题,并从科研项目、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研究团队等方面总结了深化两者结合的方式和方法。 1.引言 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担负着为社会提供创新人才...
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应该围绕人才培养而开展,不能脱离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要通过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来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四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应该齐头并进,在学校内部只能有限程度的相对独立,不能人为制造割裂和对立。任何有意无意单独强调一个方面的做法都是...
搭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高水平智库平台 四所高校谈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建设路径 2月27日,推进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建设座谈会在西南大学召开。参与建设的西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和四川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发挥各自优势,协同推进,把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建成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