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时期,中秋节与春节齐名,成为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2008年1月1日,中秋节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进一步体现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三、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中秋节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团圆与和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寄托了人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有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的风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风俗(见《临安岁时记》),明承宋俗。宋代时,朝廷于立秋日要举行“报秋”仪式。立秋这天,宫内把栽在盆里的梧桐从外边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
立秋,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通常落在阳历8月7日或8日,今年的“立秋”交节时间是8月8日。立秋节气到来,标志着夏季即将过去,秋天渐行渐近。在这个时节里,民间涌现出一系列独特的习俗。比如贴秋膘、咬秋晒秋等,这些古老的传统令人铭记,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接下来,我们就逐一进行详解。
中秋节的习俗1:赏月 每逢中秋来临,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赏月谈月也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 追溯中秋赏月的来历,据《长安玩月诗序》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也就是说,八月十五...
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 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除夕,泉州人称为“年兜”。泉州除夕这天的节俗主要有祭祀祖先、贴春联、吃团圆饭、分压岁钱、“跳火盆”、辞年守岁等。在泉州民俗里,年兜是全年最重大的祭祀祖先的节日,俗称“辞年”。俗谚云:“年兜不回家无某(妻)。”是日中午,家人尽力备办丰盛菜肴敬奉祖先。当晚,外出的人除非特殊情况,否则均要回家...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中秋月夜,在灯内燃烛,用绳系在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五、走...
中秋节地方特色 南方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
立秋节气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4、食秋桃 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5、吃“渣”山东莱西地区流行立秋...
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