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是秋瑾在国家内外动荡、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所写,表达了她高昂的斗志、不甘平庸的精神及对妇女解放和变革社会的呼吁。 秋瑾的生平简介 秋瑾(1875-1907),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竞雄,自称“鉴湖女侠”,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
7 满江红(小住京华)词秋瑾【写作背景】本词作于1903年中秋时节,当时作者与丈夫寓居北京。秋瑾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寻求救国之道,后于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原文参考译文赏析小住京华,早又是/中我在北京小住了一段时间,转眼内容:上片从客居京华写起,点明时值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间就又到了中秋...
第34首满江红[清]秋瑾【文学文化常识】秋瑾,字璿(xuán)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时作者与丈夫寓居北京。秋瑾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寻求救国之道,后于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原文译文赏析小住京华,到京不久,转眼间就又...
《满江红》是秋瑾在革命活动期间创作的一首诗歌作品。这首诗歌以“满江红”为主题,将英勇奋斗的革命志士比喻为满江红。 诗中的“满江红”是指江河湖海上燃烧四溢的红色旗帜,象征着革命的火焰。秋瑾通过这首诗歌将她自己与其他革命志士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为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满江红》的创作背景是中国...
《满江红·小住京华》是秋瑾作于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1903)。秋瑾十八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廷钧。王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 光绪二十四年(1898)前后王廷钧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 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追求妇女独立与...
满江红的背后故事除了秋瑾的爱国情怀和追求自由的意志外,还有她家庭与成长背景的积极影响。家庭为她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思想指导,促使她成为一个充满正义感、有追求的女性。同时,家庭的支持和理解也为她的实现理想提供了强大的后盾。秋瑾的成长故事告诉我们,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价值观,无论环境如何,都是最重要的。
1第36首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写作背景】本词作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当时词人与丈夫寓居北京。秋瑾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寻求救国之道,后于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原文鉴赏小住京华内容理解:词的上片,从客居京华写起,点明时值中秋佳节。院落篱下,菊花盛开,成为早又是中秋佳节。节日最好的点缀和提示...
满江红(小住京华)【文学常识】秋瑾,字璿(xuán)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中国民主革命烈士。【写作背景】本词作于光绪二十九年,时作者与丈夫寓居北京。秋瑾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寻求救国之道,后于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原文参考译文及词解鉴赏(已核教参)我在京城小住,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
二、故事背景 《满江红》这是秋瑾在 1903 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钧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别人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