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它被移到了忠勤祠内。当我亲眼看到这尊造像时,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秀骨清相”这四个字。这四个字最早出现在《历代名画记》中,是用来形容南朝画家陆探微的绘画风格。在这里,它们准确地描述了北朝造像所传达出的气质。秀骨清相并非指造像的眉眼有多么秀气,也不是说它的身材比例清瘦,而是指一种独特的气质或...
“秀骨清相”和“张家样”是指形容南朝画家陆探微和张僧繇的绘画风格。画出的人物像和佛像栩栩如生,传神逼真。 张僧繇、顾恺之、陆探微以及唐代的吴道子并称为「画家四祖」。 陆探微 陆探微是南朝明帝时的宫廷画家,是南朝有名的佛画家之一,在画史上与唐代大画家顾恺之齐名,曾创作过《阿难维摩图》等佛画。唐代张彦...
这种常被称作“秀骨清相”的造像风格,写实性、体积感让位于表达内心,非常灵动微妙。北魏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时的云岗石窟后期,已出现“褒衣博带、秀骨清相”的汉化风格,云冈后期、龙门早期、公元534年被焚毁的永宁寺中的造像,以及麦积山石窟北魏后期和西魏的造像,主要是以“秀骨清相”的中国化风格为主。这种...
这是中原文化的日益西进对西域绘画产生的直接影响。那时,一种"秀骨清相"的人物造型风格在中原和南方画坛十分流行。在这种风格的绘画中,人物都显得比较秀雅,顾恺之作品当中的那些人物就是典型的"秀骨清相"。 随着时代的发展,敦煌壁画在题材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那时,佛教信徒已经从信仰小乘佛教转向信仰大乘佛教了。小...
秀骨清相-纤纤美态创意思想 将纤纤茶拟人化,制作了IP形象,她清瘦秀丽,腰细苗条,衬托出人物内在的智慧、超脱和潇洒飘逸的气质。 这一形象的原型是:洛神,她是中国传统神话体系中的美神,文学艺术作品中对她的审美描写奠定了传统东方美学的基础。东晋顾恺之在《洛神赋图》中呈现的洛神,凌波微步,动态委婉从容,充满了...
先秦时期,人们对美的品评标准并不是以秀骨清相为美。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 美学观念的形成:先秦时期,中国美学的观念还在形成和发展之中,并没有一个统一且固定的品评标准说“以秀骨清相为美”。 美的多元性:在那个时代,美是多元且复杂的,它可能体现在自然、社会、道德、艺术等多个层面。例如,在哲学领域,道家...
以禽兽取相,吉凶善恶一一对应 【原文】 头昂眉高,眼长鼻正,骨清肉秀,神形异常,气候安和,举止详雅,动为出 俗,大事不能动摇,有此者,乃据凤之形也,主好义风,有学识见深远,有过人 之象,必位极人臣,清名天下。或似乎飞或似乎困,其贵贱取类而言之。类于优 则优,类于劣则劣。吉凶祸福取象而言之,或类...
“秀骨清像”是指人物骨格秀气,面相清雅,表现了崇尚玄学、重清谈的六朝士人洒脱和放荡不羁的精神状态。()A.对B.错
在寿山石雕文化里,佛教与寿山石结下了不解之缘。明清两代,寿山石被广泛应用于宗教题材,尤其是佛教造像艺术。 天赐佳石,创作者们自然也不敢辜负,寿山石雕佛教造像注重人物面部表情的写实。在突出造像“法相庄严”的宗教性的同时,更着意在颦笑之间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普度众生的慈悲心怀。对于面部表情的完美...
至太和十三年(489),褒衣博带、秀骨清像,登上了云冈第 11 窟外壁的佛龛,并从此成为时尚。如果说云冈第 6 窟中最早出现的褒衣博带式佛像,尚未脱离“胡貌梵相”,那么第 11、12、13 窟外壁众多龛洞的造像则是完全“改梵为夏”了。 菩萨特写,云冈石窟第13 窟明窗西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