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魔境,具如《楞严经》等所说,不及细述。须知魔境之来,皆为六根六尘磨荡,引发心气之抟击,如石击火,发此光影,若执为实,或自谓已得胜法,则忘失本心,执著成魔矣。既有外境实在魔障之来,但使此心坚定,不忘本念,不起爱怖诸心,自然自息。若逢此等事,著之成魔,搬弄光影,自以为已得神通,终堕魔道矣。
达摩祖师是禅宗初祖。他以“四行”为我们概括了大小乘经纶的要义,也是禅宗精义所在。南师直言,现在一般学禅修禅的人,都喜欢看公案,参机锋,但其实却忽略了禅宗祖师们的真正言行。失去了禅宗的精神,就很容易走入禅的魔境。下面这“四行”一定要好好牢记。一、报冤行。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生观,对于每一个学...
在探究禅修的过程中,南怀瑾先生深刻阐述了修习禅定的多个层次,包括那些动人心魄的定境以及可能面临的魔境。无论我们选择何种修行法门,禅定的整体路径大致相同,因而我们可以通过四禅八定的理念来充分理解这一过程。 初入禅修阶段,修行者应专注于“心一境性”,这意味着一个人的内心可以达到一种专注和宁静的状态。在这...
五阴是由受想行识等积聚而生的苦果,如病痛、瞌睡等都属于"五阴魔",能使心不得宁静,听经、闻法、禅修皆不得力,阻碍修行。《楞严经》中就提到,五阴中每一阴各有十种“魔境”。病是“魔障”,使我们的身心不得安宁,无法听经、打坐、发心。“病魔”之后是“瞌睡魔”,有些人上早晚课打瞌睡、打坐也是瞌睡、听...
■ 第一魔事:贪求善巧禅修者在禅定心中,忽起一念爱着圆明,于三摩地中,勇锐其志,精进思维,贪求变化,更进善巧。其时,天魔得到机会,飞遣精魅附在旁人的身上,由魔力资助旁人的邪慧,口里说着相似的经法。此人也不自知是魔附在身上,自言已得了无上涅槃,来到那个追求善巧的善男子的身边,敷座说法。其形貌在少顷...
(一)身心反应的魔境由于生理及心理的不能适应修行的要求,或者由于打坐用心,而使得身体的某些部分发生疼痛、奇痒、痳痹、或冷或热、或舒适异常,使得修行者,无法继续用功。有时候由于疲倦、昏沈、烦躁,也使得修行者,无法继续用功。凡是参加过禅七修行的人,几乎都曾有过上述的魔境,有的人在打坐一天下来,就有心灰意...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禅宗古德之言:"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是阴魔,倒起不起是烦恼魔。"简之,若能实验明了一切唯心所,此心不著任何根尘色空诸法,自然当此魔境,即入清凉地,转魔成佛,则怨亲皆成平等善眷矣,于魔何有哉!
我们看它的魔境。 丁二、别示魔境 你在调伏的过程,当然,受阴它也不会完全屈服的,它会反弹的。我们看“过抑生悲”。 ◎过抑生悲 发端现相——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内抑过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虻,犹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 指名教悟——此名功用抑摧过越,...
408 .忘机是佛道,分别是魔境。 409 .无法,无本心,始解心心法,法即非法,非法即法,无法无非法,故是心心法。 410 .一切法本空,心即不无,不无即妙有。有亦不有,不有即有,即真空妙有。 411 .无名即是一切诸法得道之处。 412 .心不可传,以契为传。心不可见,以无为见,契亦无契,无亦无无。 413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