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禅宗却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认为每个人都有佛性,只需通过个人的体验和领悟即可成佛。这一思想在慧能的“顿悟成佛说”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他主张无需长期修习,只要突然领悟自己的佛性,便可成佛。禅宗的顿悟思想不仅对传统佛教产生了深远影响,还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有诸多相似之处。两者都强调了...
众生之佛性本心即为一清净心,所以所谓的“顿悟”就是要扫去各种知识的遮蔽,回归清净本心,使清净本心在瞬间即得以全体呈现,从而成就佛果,即“顿悟成佛”。慧能的思想真的是一种全新的解释,他打破了传统的束缚,从内心出发来寻找真正的自我。这种思想对后来的禅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0 0 发表评论 发表 作者最近动...
实际上慧能实现转迷成悟的途径就是对自己本性的觉悟,明心见性是顿悟成佛的途径与出发点,强调“若开悟顿教,不能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禅宗广谈真如、佛性、如来藏,其实都是众生心性的别称,故而禅宗也有要求学人明晰自己的“本来面目”,得证“自性天真佛”。禅宗的最高果位并...
这一主张复活了个性修禅的体验。“明心见性、顿悟成佛”是慧能创立的禅宗哲学的主题思想,具体表现为三个命题:1️⃣ “自性是佛”的佛性论:慧能认为,终生觉悟解脱的可能性或成佛的根据在于自己的本心。修行应由心入手,直视人的本来面目——对“自性”(空性)的洞见即觉悟,心为万法之根本。2️⃣ “无修之...
禅宗,作为中国佛教最大的分支,也就最本土化的中国佛教。它跟其他教派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历代祖师当中,确实有多人能够顿悟成佛,如慧能就是其中姣姣者,正因为如此,禅宗这一门的禅法才会引起佛教内外的引起极大关注。但话说回来,同样都是佛教,为什么只有禅宗这一门有顿悟成佛的法门呢?秘密就是《坛经》中慧能...
禅宗是直下见性顿悟成佛的,不是次第渐修法门。 古德尝曰;“等妙二觉犹是它提草鞋汉”。 禅——正法眼藏,涅磐妙心——是一丝不挂,一尘不染,赤裸裸,净洒洒的。 既无相对的客观物境,亦无主观能见能闻的人,更有谁来作谁的主呢? ——答云:“作得主”。这不是有落处,有相对的主客了吗?
“顿悟成佛”的理论是前期禅宗最为重要的核心思想与精神灵魂(六祖慧能明确提出,门下弟子相继奉行)之一;“悟后保任”却是后期禅宗祖师(慧能三传和四传弟子)特别强调的修学要门,上述二种表面看起来似乎不太矛盾的整个禅宗的重要佛学思想,向来都被人们看成是禅宗思想从前期到后期发展的必然和合理的趋向,但是当...
[名词解释] 顿悟成佛:(禅宗)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1、禅宗的基本观点:传统佛教要求从世界万法或幻象中洞见“真如佛性”,实际是将佛性排斥了。 2、惠能将其收归于心,认为一切万法尽在心其中,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向外求佛,也就是向内求解脱即顿法,佛于众生的差别只在一念之中。当下成佛,强调...
“不思善,不思恶”这八个字,正是指向这种顿悟的境界。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修行,不是在善恶之间选择,而是要超越善恶的对立,直见本性。这种见性成佛的法门,在禅宗历代祖师的开示中多有体现。六祖惠能后来在《坛经》中说:“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见心体。”这正是对“不思善,不思恶”的进一步阐发。马祖道一...
禅宗,抛弃了佛家那些苛刻的清规戒律,想娶妻生子享受天伦之乐,想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没关系,“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只要心中有佛就行。 在禅宗看来,人人都有佛性,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佛。 千万别小看那些坐在家里“吃着火锅唱着歌”的人,说不定哪天,人家正吃呢,突然就脑洞大开而“顿悟”,立地成佛了! 无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