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4年5月9日,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和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一项重要的食品标签标准,即《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这项规定被业界简称为“禁鲜令”,旨在规范食品标签,防止企业通过标签误导消费者。该标准规定,所有的加工食品都应该明确其非新鲜属性,因此,所有经过加...
禁鲜令是在2008年1月1日解除的。该禁令原本旨在规范食品标签,避免误导消费者,但其在实施过程中引发了广泛的争议,特别是在乳品行业。禁鲜令的执行日期曾三度延期,从原定的2005年10月1日推迟至最终的2007年1月1日开始执行。然而,经过各方的争论和协商,最终决定在2008年1月1日解除这一禁令。这一决定反映了对于...
这一新规定导致中国奶制品的命名规则发生了变化,传统的“鲜牛奶”被要求改为“灭菌奶”或“巴氏杀菌奶”。这一政策因其对“巴氏奶”(即常被标为“新鲜牛奶”或“纯鲜牛奶”的产品)的严格限制,被通俗地称为“禁鲜令”。原计划于2005年10月1日全面实施的禁鲜令,实际上在市场上的执行情况并不...
关于"禁鲜令"的实施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曾多次延期。最初的计划是于2006年11月1日实施,但由于争议不断,"禁鲜令"不得不被推迟。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临近三次预定日期的最后时刻,分别在2005年9月29日、2006年5月31日和10月31日宣布延期,最终确定的执行日期定在了2007年的1月1日。
所谓“禁鲜令”,来自于2004年颁布的强制性国家标准《食品标签国家标准实施指南》。该《指南》规定,“加工食品(包括乳制品)不得称鲜”。因此,凡采用巴氏杀菌法、低温存放的“鲜奶”,必须使用“灭菌奶(乳)”和“巴氏杀菌奶(乳)”等标准名称。该文件原定2005年10月1日起实施,但因在乳品行业引发...
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为代表的“禁鲜令”支持者呼吁禁止使用“鲜”字标识,他们背后有蒙牛和伊利等常温奶企业的支持。协会认为,国际上并没有强制规定巴氏杀菌乳不能称为“纯鲜牛奶”,而传统企业为了与常温奶区分,故意将产品名称改为“鲜奶”。因此,为避免消费者混淆和市场混乱,他们主张禁止“标鲜”...
“‘禁鲜令’之争是巴氏奶阵营和常温奶阵营之间的利益博弈,代表巴氏奶利益的奶业协会和地方奶业协会及巴氏奶企业也一直在为解除‘禁鲜令’而奔走。” 上海铭泰・铭观乳业咨询策划总监刘骥告诉记者。 然而,从2004年“禁鲜令”出台以来,其间三次易期执行,直到2007年1月1日,“禁鲜令”才开始正式实施。然而所谓执...
另一方面,城市型乳企如三元和光明,由于地处城市周边,奶源供应相对不足,主要以巴氏消毒奶和保鲜奶为主。他们的产品策略着重于"鲜",通过强调新鲜度和即时消费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营销上常常主打"鲜奶牌",力求以新鲜的口感赢得市场份额。这两种类型的乳企,虽然奶源条件和生产策略有所不同,但都在...
生产的是短期保质且需要冷藏的“巴氏奶”。在过去的2005年“禁鲜令”实施后,地产企业面临着是否遵循这一规定的抉择,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总的来说,新的禁鲜令规定对液态奶的生产和标注方式产生了显著影响,旨在提高透明度,保护消费者权益,同时也对企业的生产策略提出了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