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张居正禁毁书院及对荆州地区明代书院的影响有明一代,政府四次封闭禁毁全国书院:第一次是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第二次是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第三次是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第四次是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在国学空虚、 地方官学名存实亡的情况下,嘉靖年间在两年内连续...
万历七年(1579)正月戊辰,根据张居正的建议,朝廷下诏禁毁天下书院。“是时士大夫竞讲学,张居正特恶之,尽改各省书院为公廨。凡先后毁应天府等处书院六十四处。”(《明通鉴》卷六十七)张居正在书信中有一篇夫子自道,他说:“(讲学)其徒侣众盛,异趋为事,大者摇撼朝廷,爽乱名实,小者匿蔽丑秽,趋利逃名。嘉隆之...
材料万历七年(1579)正月戊辰,根据张居正的建议,朝廷下诏禁毁天下书院。“是时士大夫竞讲学,张居正特恶之,尽改各省书院为公廨。凡先后毁应天府等处书院六十四处。”(《明通鉴》卷六十七)张居正在书信中有一篇夫子自道,他说:“(讲学)其徒侣众盛,异趋为事,大者摇撼朝廷,爽乱名实,小者匿蔽丑秽,趋利逃名。嘉...
包括张居正的前任,前内阁首辅徐阶、高拱在内,都非常推崇王阳明的心学,和由此衍生的讲学。在王阳明这半个圣人的倡导下,明代讲学之风再度盛行,有权有势的将学者在各地兴建书院,以至于当时的书院泛滥到代替行政办公场所。因为在学而优则仕的时代,有能力讲学者大多不是在任官员就是离任致仕的官员。他们为了腾出更多...
【答案】:(1) 明代书院的发展 明朝的书院由于受统治阶级文教政策及其内部矛盾的影响,其发展经历了沉寂——勃兴——禁毁的曲折过程。①沉寂。明初统治者重视学校教育,对于书院则既不提倡,也不修复。在积极发展官学的同时,统治者又大力提倡科举,并将科举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规定“科举必由学校”。因...
首次禁毁书院是嘉靖十六年(1537),以打击湛若水、王守仁等人“倡其邪学”;第二次在嘉靖十七年,严嵩柄权,借书院耗财扰民而毁天下书院,反对自由讲学;第三次是万历七年(1579),张居正当国,反对“徒侣众盛,异趋为事”,“以言乱政”,“空谈废业”,故以整顿学政为目的对天下书院实行禁毁;第四...
嘉靖“即命内外严加禁约,毁其书院”,“申毁天下书院”。当时严嵩柄权,这次毁书院,实为宰相严嵩的意旨。但这次处理的大多是官办的书院,其他书院后来照常建立,如混元、云兴两书院即建于嘉靖十七年之后。 这两次禁毁书院是由于当时在朝执政的人,有许多是反对王阳明、湛若水的学者,他们对于王、湛的广建书院,聚徒...
在明代中后期,随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日益激化,书院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焦点。统治者担忧书院“讽议朝政,裁量人物”,从而试图加强专制统治,排除异己。明代中后期的社会动荡对书院教育带来的挑战,以及淮安书院在此期间始终坚持的过程,使得书院历经曲折,曾发生多次禁毁事件。【 书院的禁毁与复兴 】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
在389年前的今天,1625年9月7日 (农历八月初六),魏忠贤下令禁毁东林书院。无锡东林书院,原为宋代理学家杨时讲学处。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吏部郎中顾宪成被罢官回无锡,遂重建东林书院,与同志高攀龙等聚会讲学,议论朝政,抨击宦官集团,被称为“东林党”。一时间,退处林野的士大夫响附东林党,高居庙堂的政见相同者...
结果1 题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禁毁天下书院的原因。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原因:讲学兴盛,参与人员混乱,影响了统治秩序;大臣们畏惧舆论,甚至不惜对抗诏旨,蔑视官法;张居正为加强专制钳制舆论;明末时期心学泛滥,空谈之风日盛。反馈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