祀三公山碑,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称“大三公山碑”,刻于东汉元初四年(117年)。原在河北元氏县西北封龙山下的三公神庙内,最早著录于元人廼贤《河朔访古记》,后湮没无闻,杳然无影,也鲜见记载。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
《祀三公三碑》原拓与来楚生对照本 冯君到官,承饥 《祀三公山碑》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历史价值:书法演变研究价值 - 它是篆书向隶书转变过程中的典型代表作品,书体被称为“缪篆”,介于篆隶之间,其笔画由秦篆的圆转,变为汉隶之方折,体现了汉字书法演变的关键环节,为研究汉代书法风格的转变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
《祀三公山碑》,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称《大三公山碑》,因首字泐,据清代书法家金石家翁方纲考订,刻立于东汉元初四年(117年)。原位于河北省元氏县西北封龙山三公神庙内,最早著录于元人廼贤《河朔访古记》,后湮没无闻,杳然无影,也鲜见记载。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元氏县令王治岐在...
《祀三公山碑》是刊刻于东汉元初四年(117年)的一方碑刻,又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称“大三公山碑”,无撰书人姓名,属缪篆书法作品,现位于河北元氏县封龙山南麓。 《祀三公山碑》为长方形,高1.7米、宽0.7米、厚0.25米,碑文共10行,行字多寡不等,共200字,主要记述常山相陇西冯君为消除...
《祀三公山碑》,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称《大三公山碑》。清翁方纲考为东汉元初四年(117年)作。该碑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为元氏县令王治岐在元氏县城外访得,东汉元初四年(公元117年)刻,篆书,10行,行17—20字。现存元氏县西北封龙山下。
师古之路:龚望临祀三公山碑 《祀三公山碑》,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名《大三公山碑》。东汉元初四年(公元117年),立在今河北省元氏县西北三十里封龙山上。《祀三公山碑》是极有学术价值的碑刻,它在书法上最大的特点,是篆隶相兼,结体介于篆、隶之间。它把大部分篆的弧形掰直,而又没有...
此碑矗立于汉元初四年(公元117年),犹如一位穿越时空的使者,静静地诉说着那段历史。碑文洋洋洒洒,记述了常山相冯氏虔诚祷祀三公山,祈愿苍天佑我华夏,消除天灾人祸,换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一片祥和之景跃然碑上。碑文书法,篆隶相融,既保留了篆书的古朴典雅,又融入了隶书的流畅自然,宛如一...
《祀三公山碑》原在河北元氏縣西北封龍山下的三公神廟內。元代,廼賢曾訪得。廼賢《河朔訪古記》中有著錄,謂:「三公神廟在元氏縣西北三十裏封龍山之下」,廟有「漢三公山碑一通」即此碑。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元氏縣縣令王治岐於縣城外野坡訪得。乾隆四十年(1775年)黃易客南宮時,適逢三通館搜求石碑,...
张祖翼 楷书跋清拓《祀三公山碑》此作(如图)为张祖翼(1849—1917)在《祀三公山碑》拓片后的题跋,小楷写就,计6行、131字,文述所见《祀三公山碑》拓片的情状,有论有据,有感有想,信手拈来,俯拾即是,自然雅致。张祖翼为安徽桐城人,落款多为“桐城张祖翼”,如此作即是。此作落款后钤有一印“逖...
只要看一看《祀三公山碑》上时有在横画的末尾装上一个“现代”的波挑捺脚,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不管它如何尽力写成篆书的结构,终究打上了隶书时代的烙印。 《祀三公山碑》行间茂密,大小穿插,长短变化,由于行距相等而字距不等,因此具有变化中的整齐美。在单字的结构上它也不同一般,部首的组合,常常超越了常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