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乐记第十九》原文、注释和翻译 【经文】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①;比音而乐之,及干 戚羽旄,谓之乐②。 【今注】 ①方:指规律、规则。变成方:指声音的变化形成一定的规律。②干戚:盾和斧,用于武舞的道具。羽...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 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单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 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 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 ...
次及第二位稍北出者。熊氏云:“则前云三步以见方,见一成也。作乐一成而舞,象武王北出观兵也。”○“再成而灭商”者,谓作乐再成舞者从第二位至第三位,象武王灭商,则与前文再始以著往为一也。○“三成而南”者,谓舞者从第三位至第四位,极北而南反,象武王克纣而南还也。○“四成而南国是疆”...
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语译 “乐”是由声音所构成,对内心之刺激而来。所以心里悲哀时起的反应,则发出焦急低沉的声音。快乐时起的反应,则发出宽裕徐缓的声音。喜悦时的反应,则发出兴奋爽快的声音。愤怒时的反应,则发出粗野凄厉的声音...
云“此独存焉”者,言此《乐记》独存“耐”字以为“能”也。云“古以‘能’为三台字”者,言古时以今“能”字为三台之字,是古者之“耐”字为今之“能”字,“能”字为三台之字,後世以来废古“耐”字,以三台之“能”替“耐”字之变而为“能”也,又更作三台之字,是今古变也。 先王耻其乱,...
今《乐记》所断取十一篇,馀有十二篇,其名犹在。三十四卷,记无所录也。其十二篇之名,案《别录》十一篇,馀次《奏乐》第十二,《乐器》第十三,《乐作》第十四,《意始》第十五,《乐穆》第十六,《说律》第十七,《季札》第十八,《乐道》第十九,《乐义》第二十,《昭本》第二十一,《招颂》第二十二,《窦公...
《礼记》采自多种古籍遗说,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采用归类方法进行研究。东汉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近代梁启超则分为五类:一通论礼仪和学术,有《礼运》、《经解》、《乐记》、《学记》、《大学》、《中庸》、《儒行》、《坊记》、《表记》、《缁衣》等篇。二解释...
○正义曰:此一节论《乐记》第四章,名为《乐施》,施者,用於天下,此章中明乐施被之事也。本是第三,前既推礼章为第三,此为第四,亦明礼乐既备,后乃施布天下也。自此至“知其行也”,此一节特明圣人制乐以赏诸侯,其功大者其乐备。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者,五弦,谓无文武二弦,唯宫...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
【十三经】《礼记•杂记上第二十》 19 2024-10 2 【十三经】《礼记•乐记第十九》 50 2024-10 3 【十三经】《礼记•学记第十八》 45 2024-10 4 【十三经】《礼记•少仪第十七》 27 2024-10 5 【十三经】《礼记•大传第十六》 23 2024-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