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琳琅馆曾盛极一时,李希圣称“为卷几盈五十万”。时过境迁,如今在广州城里,我们已难觅碧琳琅馆踪迹,而方功惠部分藏书因其后人于光绪末年捐赠京师大学堂,至今仍保存在北京大学图书馆。 做官四十年藏书五十万卷 方功惠虽为湖南岳阳人,但在广东为官近四十年,他在广州所建碧琳琅馆及其中琳琅满目的珍贵典籍,在当时已是...
当时广州城有“南孔北方”之说:城南的孔广陶,藏书楼名为“三十三万卷楼”;城北的方功惠,藏书楼则有“碧琳琅馆”。 碧琳琅馆曾盛极一时,李希圣称“为卷几盈五十万”。时过境迁,如今在广州城里,我们已难觅碧琳琅馆踪迹,而方功惠部分藏书因其后人于光绪末年捐赠京师大学堂,至今仍保存...
当时广州城有“南孔北方”之说:城南的孔广陶,藏书楼名为“三十三万卷楼”;城北的方功惠,藏书楼则有“碧琳琅馆”。 碧琳琅馆曾盛极一时,李希圣称“为卷几盈五十万”。时过境迁,如今在广州城里,我们已难觅碧琳琅馆踪迹,而方功惠部分藏书因其后人于光绪末年捐赠京师大学堂,至今仍保存在北京大学图书馆。 做官四十年藏书...
碧琳琅馆的珍贵藏书命运多舛,起源于藏书家方功惠的离世。1898年八月,方湘宾这位方家第三代,决定将碧琳琅馆的全部藏书通过海路从广州运送到天津,再转往北京,在琉璃厂附近租赁房屋,试图出售这些书籍。"书籍堆积如山,塞满了数十个书架",场面颇为壮观。然而,时运不济,当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方湘宾...
关于“碧琳琅馆”的藏书数量,各种记载之间存在着差异。有的资料声称其藏书量在数万册左右,有的则提到超过十万册,甚至还有说法认为达到了三十万册。这种差异可能源于藏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加。根据李希圣的亲眼所见,他在《雁影斋题跋》中提到,方氏晚年时,其藏书总计已超过五十万卷。因此,北京...
方功惠:碧琳琅馆 方功惠(1829-1897)字庆龄,号柳桥,清湖南巴陵(今岳阳)人。以父荫任广东盐道知事,官至潮州知府。在任上,方功惠统辖粤,闽,赣湘四省盐课,曾在广东为左宗棠收复新疆筹集军饷,以理财有方而受到历届两广总督的欣赏。 方功惠自幼嗜书,家有碧琳琅馆,藏书十万卷。富甲粤冬。最难得的是,方功惠甚至在杨...
如今广东的图书馆星罗棋布,遍及城镇乡村,而在一百多年前的晚清时代,公共图书馆尚未出现,图书典籍仍流传于各家藏书楼之间。当时广州城有“南孔北方”之说:城南的孔广陶,藏书楼名为“三十三万卷楼”;城北的方功惠,藏书楼则有“碧琳琅馆”。 碧琳琅馆曾盛极一时,李希圣称“为卷几盈五十万”。时过境迁,如今在广州城...
碧琳琅馆不仅珍藏丰富的书籍,还以其独特的刻书艺术而闻名。方氏馆刻印的书籍,如《李义山诗集》三色套印本,即刻印之精美,印刷之雅致,令人赞叹不已。在那个时期,这些书一经问世,便被誉为精本,深受读者喜爱。其藏书的规模和质量,曾使得碧琳琅馆在东南地区独占鳌头,备受瞩目。然而,如同历史上许多...
碧琳琅馆丛书(医书)《碧琳琅馆丛书(医书)》是清代方功惠编辑的一本综合性中医文献。成书于清光绪十年(1884)。内容简介 其中医书《素问入式运气论奥》三卷,《黄帝内经素问遗篇》一卷,《遗篇》即为《刺法论第七十二》,为黄帝岐伯对答论医,并于每句后加以注释。版本信息 现存清光绪十年巴陵方氏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