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东巡,立六处巨碑以“颂秦德”,称作“立石刻”“立石”“刻所立石”,并不称为“碑”,到西汉时仍沿此称。最初的碑刻,是在“葬时所设”的碑石上书刻文字“追述君父之功美”的墓碑。西汉时已有把葬铭刻在石上埋于墓前的葬俗,东汉墓碑上的“追述”文字估计是由葬铭衍生而来,可以视为葬铭的扩大,...
碑的由来首先从“圭”(也写作珪,即玉圭)谈起,圭是周代的礼器,周王、诸侯举行典礼时拿在手上,上圆形或剑头形,下方。 汉朝前,碑的性质与后来碑的性质有别,主要作为工具,其功用有三: 其一,古代为辨时刻,在宫庙、学校前立石,观日影,测方向,石伐成圭 状。《仪礼·士婚礼》中规定,主人迎宾进了庙门要“当...
春秋时就出现“碑”这个名称,但它当时是宗庙里拴供祭祀用的牲畜的石桩子,同时,人们也根据它在阳光下投出的影子的方位来推算时间。到了战国时期,大贵族殡葬时,由于墓穴很深,棺木要用轳辘系绳缓缓放下,“碑”,就是那时装轳辘的支架。殡仪结束,往往把这个支架留在墓地里。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逝...
碑原先是人们在吊运棺木时的,墓口上面的木桩或石桩,用来安置绞车。早期的墓碑因为是木制,等棺木落下就没用了,于是就把它埋在墓里,木制品很难保存,所以没有发现过。1980年代,在陕西雍县秦公一号大墓发掘过程中,第一次在墓口上方出土了木制碑,证实了其用途就是用来吊放棺木的。大概在汉代时,人们就不...
碑,有大有小,有高有矮,但提到碑的起源和用途你可能知道的不多。碑是刻着文字或图画,竖立在某些特定的地方作为纪念或标记的石制物。 古时,人们把立于宫、庙、殿、堂门前 用以识日影辩时间和拴马匹的石桩称为碑。尔后,人死入葬时,人们在墓坑周围树立石桩即碑,并凿...
第三,古代的碑是引棺入葬的用具。由来 对于殡葬亲人的坟墓,一两代可以记清,三代以后就不清楚了,特别是经过迁徙、战乱便不知祖坟何处。如何解决,人们想出许多办法。开始时人们从死人下葬,维系棺绳用的园木桩受到启发,在墓前插上木桩竹竿,系上纤维质的东西(纸或帛等),写明死者的生卒年月、时辰,叫做“...
它由木桩或竹竿制成,上面系着纤维质的纸或帛,记述着逝者的生卒年月和时辰。然而,这种标识易损,于是富裕人家开始选择更为持久的石柱,将逝者的姓名、出生时间和官衔等刻在石柱上,形状演变为了方形或长方形,既实用又象征身份地位。墓碑的设计进一步发展,不仅刻有死者的个人信息,还包含了家族关系,如...
说到碑刻,属于碑文化的一种,源远流长,不管是皇宫还是普通的大街小巷,在古代到处都有可能看到石碑,尤其是在有人去世之后,一定要立碑,以记述逝者的生平。一般来说石碑分为三个部分,有碑座、碑身和碑首。立碑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由专人从山体中把整个石碑的碑材开凿出来;然后用特殊的运输工具将其运送到指定地点...
“仁廉公勤”四箴碑的由来 南宋理学家真德秀提出了“律己以廉、抚民以仁、存心以公、莅事以勤”(真德秀《西山政训》)的为官准则,即为官四事。他的门生王迈在此基础上加以阐释,形成“仁廉公勤”四则箴文。明代万历年间,邹县知县梁州彦对“仁廉公勤”四箴特别推崇,刻碑立于县衙以自警。上世纪5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