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真正的智慧,本自具足。而烦恼不过是其中的一种遮蔽,而不是全部的遮蔽。所以,即便是破除一切烦恼,亦不可能生出真正的大智慧。三、智慧为什么不因破除一切烦恼而呈现?如上所说,智慧虽然本自具足,但却很容易受到后天之一切的沾染,以至于将原本具足的智慧遮蔽起来。进言之,古人所讲的修道,其本质就...
“何须苦心破烦恼”出自唐代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何须苦心破烦恼”全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唐代 皎然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
“破烦恼纲”出自宋代释行瑛的《偈十六首》。“破烦恼纲”全诗《偈十六首》宋代 释行瑛提智慧剑,破烦恼纲。拔生死类,置涅盘宅。空却魔王窟穴,埽荡恶趣关防。开拓般若封疆,滋长菩提种性。与么作用,与么建立。象驾峥嵘谩进途,谁见螳蜋能拒辙。《偈十六首》释行瑛 翻译、赏析和诗意《偈十...
破除烦恼执着的句子 1.烦恼皆源于心,放下执着,方能轻松自在。2.执着是烦恼的根源,学会放手,让心灵得到解脱。3.不为烦恼所困,不为执着所累,心无挂碍,自在洒脱。4.放下执着,是对自己的一种宽容,也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5.人生苦短,何必执着于烦恼,让心灵在放下中得到升华。6.执着如锁链,束缚了心灵...
圣者如何破呢,就是觉察证一切智破烦恼障,知道所执的我没有体性,生起破烦恼障的智慧。觉悟证道种智和一切智,破所知障,这种道种智不只是世俗的智慧,必须还有般若的智慧摄持,如果没有般若,世俗智的善巧和权变不能成为道种智,这样的修行人无法成为圣者,也无法破所知障。烦恼障像贼一样,会破坏我们的...
你若想要当菩萨,就要先看到,众生本是菩萨。当你做到了布施,你便会收获别人的供养。当你做到了慈心,你便会收获慈悲。当你做到了善良,你便会收获善心。当你你做到了离欲,你便会涅槃。虽有多闻,如不修行,与不闻等。看了佛经,便要去修行。这样,你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才能真正“以智慧剑,破烦恼贼。”
,“茶道”一词最早是中唐时期江南高僧皎然在《饮茶逍崔石使君》一诗中明确提出来的,诗中云: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看陶潜篱下时。崔候啜之意不已,狂一曲惊人耳。孰...
以智慧剑,破烦恼贼。 佛陀的弟子中,出家众的智慧,以文殊菩萨为最,在家众的智慧,则以维摩诘菩萨为最。两位智慧无滞的菩萨,共同演绎出一场智慧的花雨,令在场诸众,皆有所得。 所谓的智慧,就是对事物的见地与认识。所谓的烦恼,其实是因为众生的贪嗔痴引起的。众生沉迷在自我的贪嗔痴中,有时候明知道不好,就是...
破无明断烦恼才是正修行 十二因缘中无明、行、识和名色前四支,表明名色的出生即是生死轮回苦的延续,而生死轮转之苦完全是因为无明,无明为愚痴,愚痴就会有愚痴的业行,促使六识不断造作贪嗔痴烦恼的身口意行,存下恶业种子,从此生死苦相续不断。因此修行就要破除无明烦恼,无明破除了就会获得智慧。
高人送你九句话,令你茅塞顿开,破除心中的烦恼!一、事以密成,语以泄败。谋划一件事的时候,一定要守住自己的嘴,否则事情一旦败露,往往容易失败。其实守住自己的嘴,也就是留住福报,不多生事端。如果把自己的所有都暴露在外,那绝对不是一个明智通达的人。二、不彰人短,不炫己长。对于他人的短处,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