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犀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创作的一首诗。此诗特咏古迹,当作于上元二年(761年)。全诗分两段,首段讥厌胜之谬,末段意欲扶正道以杜神怪。 【注释】 石犀行。石犀:用石刻成的犀牛。 秦时蜀太守:指李冰,秦孝公时为蜀郡太守。 厌胜发:古代用诅咒来制服他人,称为厌胜法。也指一物镇服一物的办法,是一种迷...
石犀行 作者:杜甫唐 本作品收錄於《全唐詩/卷219》 君不見秦時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 自古雖有厭勝法,天生江水向東流。 蜀人矜誇一千載,汎溢不近張儀樓即宣明門樓。。 今年灌口損戶口,此事或恐為神羞。 終藉堤防出眾力,高擁木石當清秋。 先王作法皆正道,鬼怪何得參人謀。
【前言】 《石犀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创作的一首诗。此诗特咏古迹,当作于上元二年(761年)。全诗分两段,首段讥厌胜之谬,末段意欲扶正道以杜神怪。 【注释】 石犀行。石犀:用石刻成的犀牛。 秦时蜀太守:指李冰,秦孝公时为蜀郡太守。 厌胜发:古代用诅咒来制服他人,称为厌胜法。也指一物镇服一物的办法...
杜甫《石犀行》 問唐代 古詩 《石犀行》 的詩作者是誰? 答唐代 古詩 石犀行 的詩作者是詩人 杜甫。 問古詩石犀行 有多少字? 答古詩 石犀行 共127字。 問詩句君不見秦時蜀太守 下一句是什麼? 答君不見秦時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 問杜甫 的 石犀行 是什麼時候的詩? 答杜甫 的 《石犀行》 ...
【鹤注】李冰曾制作石犀以镇压洪水,上元二年秋八月,灌口地区因洪水影响人口,诗人以此为背景创作了这首诗,暗含深意。据《华阳国志》记载,李冰曾雕刻五头石犀,置于江南,其中两头被安置在府中的市桥门和渊中。陆游的笔记中提到,犀牛石像在李太守庙内东阶下,形象粗犷,类似陕西的铁牛,一足缺失,...
其实终其一生,杜甫都是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诚如“益州三行”之《石笋行》《石犀行》,前者破除成都有“海眼”的迷信,后者破除石犀能镇水怪的迷信,这在同时期的诗人当中,杜甫这种观点还是相当有见地的!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
石犀行诗人:杜甫 朝代:唐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溢不近张仪楼。今年灌口损户口,此事或恐为神羞。终藉堤防出众力,高拥木石当清秋。先王作法皆正道,鬼怪何得参人谋。嗟尔三犀不经济,缺讹只与长川逝。但见元气常调和,自免洪涛恣凋瘵。安得壮士...
《华阳国志》记载,李冰曾制作五头石犀来镇压水怪,开凿了位于江南的石犀溪,这个地方后来被称为犀牛里。之后,人们又安置了两头石犀,一头置于府中市桥门,另一头则沉入水中。陆游在《笔记》中描述,现存的石犀位于李太守庙内东阶下,模样与陕西的铁牛相似,仅少了一足,以其他石块补足,显得非常...
石犀行(君不见秦时蜀太守) 年代:唐作者:杜甫作品:石犀行内容: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溢不近张仪楼。今年灌口损户口,此事或恐为神羞。终藉堤防出众力,高拥木石当清秋。先王作法皆正道,鬼怪何得参人谋。嗟尔三犀不经济,缺讹只与长川逝。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