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大间王应午权石峡书院事,作《增田记》,称方逢辰平居讲道,“东南之士多裹粮从之。教虽勤,未及于养。他日公之子梁谋诸弟,捐田二顷有畸,以成先志。然远在吴会(平江,江苏),岁入租不足赡。”至大己酉秋,爱祖丁承事,新县学增学田,谒先圣于书院,拟“县学成规行之”,于缮修书院,视昔壮观。又“士之...
坐落在原淳安县城北门外龙山背后的石峡山岙里。书院建于南宋淳熙元年(公晌桥颤元1174年),至1959年新安江水电站蓄水才淹没。状元方消派逢辰、榜眼宴败黄、探花何梦桂等都在这里就谈。书院名气挺大,宋度宗皇帝曾赐《石峡书院》的匾额。相关问答 石峡文化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3-15 14:26 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分布...
虽然不能高居庙堂,却也确立了方逢辰一代理学家、教育家的地位和形象,殊途同归,实现了致君泽民的理想和人生价值。 总而言之,作为石峡书院前身的家塾,是景定二年辛酉(1261年)由41岁的方逢辰所创建。咸淳五年己巳(1269年),方逢辰49岁时,侍读度宗,始由度宗题赐“石峡书院”。咸淳七年辛未,方逢辰51岁,丁母忧,去职...
石峡书院前身为方逢辰自创家塾,创建于屏居家乡的景定二年辛酉,即1261年。 依据一是《蛟峰先生文集》外集所载文及翁撰《故侍读尚书方公墓志铭》。文及翁,原籍四川,徙居湖州,南宋资政殿学士。《墓志铭》云:“景定辛酉除知婺州。林光世希权臣意,以外台劾,寝新命。公遂即家剏塾,以私淑其徒,屡年而后成。”这里...
从上贵精舍到石峡书院,从方昊到方逢辰,历史有时惊人的相似。蔗山的文气,隐约贯穿其间。南宋时也曾在石峡书院求学,在方逢辰之后中了探花的何梦桂,他的先生是蔗山脚下的名师夏讷斋。及至元代,淳安出了“春秋四家”,其中3人出自蔗山脚下。蔗山的历史之根,可以追溯得更远。1957年,浙江省考古队对蔗山脚下进贤...
明清时期石峡书院修建记 元王应午《石峡书院增田记》 学校养士之地,理义以养其心,廪粟以养其身。在《易》,“蒙以养正”。蒙,养内也。“需以饮食”。需,养外也。此需之所以次蒙。井田、学校之设,先王君师,天下之道,盖如此。石峡书院,故侍读尚书蛟峰先生方公平居讲道之所。公以魁彦师表后进,东南之士多...
石峡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南宋淳熙元年,其名称源于位于龙山北麓的石峡,因地理位置而得名。书院最初的兴盛时期,方逢辰先生在此教授学术。正厅二门悬挂着郭仲选先生题写的“理学名家”横匾,以及杜宣先生的墨宝“石峡文明第,清溪理学家”,这些都彰显了石峡与淳安深厚的文化联系,特别是与理学大家朱熹的紧密...
实际上,石峡书院最初是方逢辰所在的方氏家(宗)族为了教育宗族子弟而设立的私塾,就如同北宋时詹安设立双桂堂(即瀛山书院)一样。因此,可以说石峡书院是方逢辰所在方氏家(宗)族的私产。这从元代官府任命方逢辰长子方梁为石峡书院的“山长”(即院长、校长)和明代淳安知县高鹏召集方氏子孙商谈书院重建事宜得到证明。只...
石峡书院像一座坚不可摧的山峡,即使历经劫火,也未曾被摧毁。书室内,雪迹犹存,书香与历史交织。书院的主人蛟翁以卓越的才俊身份,受到朝廷的重视,他以礼待人,坚守高洁之志。书院的环境清幽,仿佛与世隔绝,却寓意着教育的永恒和文化的沉淀。诗人期待石峡书院能培养出如季子、商君般的人物,推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