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丞跟主簿的职责差不多,但实际干活时还是有差别滴。通常来讲,县丞主要负责外面的事儿,像去巡查地方啦、处理各种纠纷之类的;而主簿呢,就更多地管里面的活儿,像文书档案啦、账目管理啦之类的。这种分工呀,能让县衙的工作更有秩序地开展。有个挺有趣的事儿,讲的是清朝江南某县的县丞跟主簿之间的事儿。这...
近些日子,各省那代理知县,常常让府经历、县丞还有州判之类的官员去当,甚至一整年都不换人。这些人不是正经科举出身,少有品行高洁的,把重要的事交给他们,他们常常想方设法搜刮百姓钱财,任由自家家丁差役胡作非为,各种毛病多得很……往后啊,要是有州县的职位空出来,不能随便让佐贰佐杂官去管理。好嘞,咱...
知县属下的县丞、主簿、典史、巡检等,具体分管什么工作?“县”是地方行政管理的基层组织,自周代时即设县。县的行政长官周代时称“邑宰”,秦、汉时为“令长”,隋代为县令,“知县”的称谓始于宋代。明清时期,县有的属于府,有的属于直隶州、直隶厅,置官称知县,掌一县政令。说起“知县”这个官估计无人不知...
对于那些没有配置县丞和主簿的县来说,典史的地位相当于县丞和主簿的合并。在清代,一共有1314名知县,而典史的数量接近这个数字,基本上是每个县配置一个典史。按照清代的规定,如果知县、县丞和主簿都不在县里,典史可以代行他们的职责。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即使知县不在县里,典史也只能临时处理工作,不能擅自做...
知县的属官有典史、巡检、驿丞、闸官、税课司大使及河泊所大使等。 1,典史 典史属于未入流官,掌监察狱囚诸事,凡县不设县丞、主簿者,其职由典史兼领。按清代官制,县典史例由儒士、吏员升任。如果升迁,例应升宣课司大使、县主簿、京外府照磨、同知照磨、通判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及巡检。清代设典史一千三百...
另外,我们再来看一下主簿这一职位。主簿的官阶是正九品,与县丞类似,他们通常出身于监贡生。在一些县级行政单位中,既设有县丞又设有主簿,那么主簿就是县丞的三把手,被俗称为“三尹”。以现代的话来说,知县相当于县委书记兼县长,县丞则是常务副县长,主簿则是一般的副县长。从工作性质来看,主簿和县丞并无太...
第一种情况是出现了突然事件,没有经过吏部的手续而立即出缺。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祖父母、父母去世,或者是本人患重病无法处理政务。如果是这种情况,知县本人或者县里的副官(县丞、主簿、典史等)需要立即向上级部门报告,请求督抚衙门派人代理政务。比如,道光二十一年十月,安徽省桐城县知县因为父亲去世,立即向巡抚...
县丞是知县的辅官,是县里的二把手,相当于常务副县长,品级一般为八品,主管全县的文书档案、仓库、征税等工作。县尉,是县里的三把手,相当于政法委书记兼公安局长,品级一般为八品,主管缉捕、治安等工作。明朝时期和典史合并,被典史取代。主簿,是县里的四把手,相当于两办主任兼民政局局长,品级一般为九品,主管...
县丞、主簿的具体工作 按清代官制,县丞秩正八品,主簿秩正九品。其实一个县衙门中,有品级的文官即入流的也仅仅是知县、县丞、主簿、教官、巡检(从九品)这五个岗位。其他的都属未入流。别看县丞、主簿级别低,可毕竟是朝廷正式任命的在编官员。按例,县丞例由恩拔、副贡、举人考授,亦有九品笔帖式、布政司...
知县以下,县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二职被定义为“佐贰”,辅佐知县处理各类政务,类似现在的县委副书记和副县长。 县衙这一机构,其官员配置情况根据地方政务繁简而定,原则上事繁之县例设县丞、主簿,以辅佐知县处理政务;介于繁与简之间的县,则县丞、主簿只设一员;事简之县,一般不设县丞、主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