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知其所止”意味着要知道自己应该停留在什么地方,或者说要知道自己的定位、角色和责任所在。在《大学》中,它进一步阐释为不同身份的人应有不同的行为准则,如“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告诉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责任,要清楚...
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的意思: 知其所止,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 王阳明释“至善”为“性”,即本性,人类的本生是纯善无恶的,至善之性是人类的固有本性,所以“止”就是一种对本性的复...
大学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亲民③,在止于至善。知止④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⑤,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①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大学》的第一句话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大学的三纲领,又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作八条目。在三纲领和八条目的解释上,王阳明与朱熹都有不同。例如,朱熹认为,“亲民”的“亲”是“新”的意思,是“改变旧习”的意思,是指一个人自己的修养达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以“功法”谓《大学》。功者,工+力,言用力之处。《大学》功法承《中庸》心法,从心处,言如何在心上用功。大学之大,亦从心上言。大学,大其心的...
高阶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让人向善,且不止于至善。象征着永远无自满之心。《金刚经》中最为重要的一句点睛之笔,也就是全文的宗旨,就是在破四相的前提下“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诺多罗三藐三菩提(指无上菩提,即指佛果,得到这个成佛的果)。”什么意思,修一切有关于向善、导善的方法是原则是硬件,破四相,是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