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黄”又作“皮簧”,是西皮和二黄(簧)的简称,它们是京剧的两大主要声腔,所以早年的京剧也被称为“皮黄”或“皮簧”戏。 《中国京剧史》说:“京剧的前身是徽戏(徽调)、汉戏(楚调)、昆曲、秦腔、京腔,并受到民间俗曲的影响。”特别是徽戏和汉戏的声腔对京剧的形成影响最大。 二黄(簧)是徽戏的主要声...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以后就被称为“京戏”或“京剧”,流传四方,B项正确;其余三项不正确,排除AC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京剧的相关史实。乾隆年间,徽商组织四大徽班到北京献艺。此后徽...
后来,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出现形成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皮黄戏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以后被称为“京戏”或“京剧”,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又得到皇室的扶持,经过表演艺术家的不断创新,日臻完善,成为最主要的剧种,流传四方。选项D符合...
徽调吸收其他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形成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皮黄戏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被称为“京剧”。京剧的四大行当是生、旦、净、末,被称为国粹,D项正确;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与清代无关,排除A项;豫剧是河南地方剧种,排除...
[解析]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是中国戏曲的繁荣的代表。清乾隆末期(1790年),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
《清代梆子戏皮黄戏源流考论》 陈志勇|著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22年11月 作者介绍 陈志勇:文学博士,现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化遗产》副主编。出版《广东汉剧研究》《民间演剧...
咸丰末年从民间招进的艺人中有近六成以上属皮黄,极大丰富了宫廷皮黄剧目,皮黄戏通过"花唱"演出形式征服了清宫帝后。同治时期,民籍演员虽然被裁撤,但延续了咸丰朝的发展势头,档案出现"西皮""二簧"等称谓,"乱弹"亦专指皮黄。光绪朝大量皮黄名角和戏班进宫,使得皮黄戏成为宫廷演剧的主流,宣统时期皮黄剧目则完全占领...
皮黄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起源于明朝晚期,流行于清代,尤以山东沂蒙一带最为盛行。皮黄戏以较为朴实风趣的语言和生动的表演形式,让观众在欣赏中获得乐趣。但是,在现代文化语境中,皮黄戏的地位却遭受到了一些质疑和批评。皮黄戏自诞生以来一直是留声机唱片、电影、电视等传媒绝佳的素材资源。但是,由于...
皮黄 汉剧皮簧腔系主要剧种。湖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早期称“楚腔”、“楚调”,以后又称“汉调”、“汉戏”,俗称“二簧”。在鄂北有“一清二簧三越调”的谚语;而在鄂东又有 “一清二弹”之说,称汉剧为“乱弹”或者“弹戏”。文献记载中曾有“湖广调”、“黄腔”、“皮簧”等称谓。辛亥革命前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