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痹是以局部或全身皮肤硬化为主证的疾病,严重者可累及脏腑。西医的硬皮病,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皮痹的病因,是素体阳气虚衰,及风寒外邪入侵。 高发群体 无特发人群 传染 无传染性 症状 局部或全身皮肤顽硬光亮,无汗,毛发脱落。病情迁延日久,除上述皮肤症状外,可兼见痹入五脏的各种表现。 检查 检测抗...
症状 皮痹是以皮肤浮肿,继之皮肤变硬、萎缩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是五体痹之皮痹一。外感风寒湿邪是本病主要病因,先天禀赋不足或情志失调、饮食劳倦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其病机不外邪气痹阻、气血不畅,或正气虚衰、皮肤失荣两端。皮痹临床上除有皮肤损害的表现外,还常伴有肌肉、关节及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本病发...
『皮痹』皮痹的辨证论治 一、寒湿痹阻证 证候:皮肤紧张而肿,或略高于正常皮肤;皮肤不温,肢冷恶寒,遇寒加重,遇热减轻,肤色淡黄,关节冷痛,肢节屈伸不利,常伴有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紧等。皮肤紧张略有肿胀、肤冷肢寒、舌淡苔白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
皮痹的病因,是素体阳气虚衰,及风寒外邪入侵。主要病理过程是寒邪凝结腠理;局部或全身皮肤增厚硬化,日久变薄,是其主要见证。初起,外邪痹阻络脉,病位在表;继则外邪传里,使之阳气亏耗,阴寒内凝,这时出现内脏病变,皮肤顽厚面积较大,好发于手足,甚则遍及全身。 本病治疗以温通为主要原则。气血痹阻者,以通为主...
1、系统性皮痹 (1)斑状皮肤萎缩:皮肤萎缩处柔软,按之有空虚感或呈泡样隆起。 (2)萎缩性扁平苔藓:皮疹呈白色点状,中间有微小凹陷。身体其余地方常有典型的扁平苔藓样皮损。自觉痒剧。 2、局限性皮痹 (1)雷诺病:无皮肤硬化和骨变化,但有部分雷诺病与皮痹初起症状一致...
皮痹 病名。出《素问·痹论》。①指风寒湿邪外袭皮毛所致的痹证。也有称寒痹者。《医宗必读·痹》:“皮痹者,邪在皮毛。”证见瘾疹风疮,搔之不痛。初起皮中如虫行状。治宜疏风养血,用秦艽地黄汤、羌活汤、蔓荆实丸等方。参寒痹条。②指肺痹。《症因脉治》卷三:“肺痹之症,即皮痹也,烦满喘呕,逆...
皮痹_杂病 皮痹指以皮肤症状为主的痹症。 【皮痹】 语出《素问.痹论》。指以皮肤症状为主的痹症。临床表现为肤冷麻木等。由风寒湿邪气侵于肌表,使卫阳之气不能温养所致。
皮痹饮食保健 病情稳定者,皮肤病变在硬化、萎缩期者,可适当进食温性食物;辩证为湿热瘀阻者,症见皮肤红肿、皮温较高,病变皮肤面积加大,病情发展,皮肤病变在初期或肿胀期者,则不宜进食温性食品,尤其不能进食辣椒、韭菜、酒、羊肉、狗肉等,可以适当进食寒凉性食物。 还可适当进食咸味食物,如海带、紫菜、牡蛎、盐等...
皮痹的治疗 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扶正祛邪,治法有补气温肾、活血化瘀,酌选祛风化湿、温经散寒、理气疏肝、祛痰化湿、软坚散结、清热解毒、搜风通络等。同时可配合中药熏蒸、针灸、理疗等综含治疗。本病需长期用药,难短期见效,临床上应早诊断、早治疗、坚持治疗。注意去除感染病灶,保暖,避免物理和精神刺激...
皮痹是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麻木、刺痛或感觉异常,常见于四肢。可能由于神经受损或血液循环不畅引起。治疗方法包括物理疗法、药物治疗和针灸等。 中文名: 皮痹 英文名: Paralysis 相关科室: 皮肤科,风湿免疫内科,神经内科,康复科,中医皮肤科,中医风湿免疫内科,中医神经内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