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人的话语体系中,常把付出极大代价才取得的胜利称为“皮洛士”式胜利,这一典故便出自本篇故事的主人公。皮洛士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19年,他少年时非常崇拜亚历山大大帝,虽曾一度被伊庇鲁斯国内贵族放逐,却藉此游历地中海沿岸,不但参加过易普斯河战役,而且因其勇武而得到托勒密王室之青睐,被招为婿,并在托勒密...
皮洛士式的胜利名词解释: 公元前279年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在与罗马的一场激战中付出惨重代价取得的胜利。公元前4世纪中叶到3世纪初,罗马经过三次萨莫奈战争控制意大利中部,开始向南部扩张。当时南意有许多希腊移民城市总称“大希腊”。这些城市各自为政,且因商业竞争而时有冲突。诸城市中以他林敦实力最强。公元前282年南...
皮洛士式的胜利是指一种得不偿失的胜利,即虽然赢得了战争,但损失过于惨重,以至于无法从中获得实际利益。 术语来源:这个术语得名于古希腊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Pyrrhus),他在公元前3世纪时试图征服意大利。皮洛士的军队在战术上多次战胜罗马军队,但由于他每次胜利后都损失了大量的士兵,这些胜利实际上对他的长远目标并无太...
418 人被俘,三门3磅炮和两面旗帜。对于总兵力处于劣势的腓特烈来说,这远非决定性的胜利。
最终,在阿普利亚南部城市,阿斯琴伦(Asculum)附近的原野上,皮洛士和罗马人第二次遭遇的舞台搭建好了。两方都虎视眈眈,皮洛士试图用一场决定性胜利,把罗马人打上谈判桌;而罗马人则想一劳永逸地摧毁希腊势力对意大利的染指。古典作家认为这两支军队的总人数都达到了七万以上,而双方的实际人数大约都在4000名...
皮洛士在两次战役中都取得了胜利,而且伤亡也比罗马人小。但是罗马人能够在战斗结束后马上补充兵员,而海外作战的皮洛士却迟迟得不到兵力补充,故而两次胜利并未给罗马人以致命打击,罗马人士气依然高涨。相反,这样的胜利却为日后皮洛士的失败埋下了隐患。无怪乎,在阿斯库路姆战役后,当有人向皮洛士祝贺时,他不无伤心地说...
所以,俄国人不是惯常“皮洛士的胜利”,而是惯常“亡羊补牢式的胜利”—他们总能在惨败后总结经验教训,...
若讨论真正符合"皮洛士式胜利"定义的会战,当数第二次继业者战争中的帕莱塔西奈之役。在这一战役中,皮洛士的师傅独眼龙安提柯展现了出色战术技巧。尽管兵力劣势且将帅失和,安提柯仍以极高交换比率击败对手,虽然战术上取得胜利,但战略目的并未实现。因此,称其为"安提柯式胜利"可能更为恰当。
【使命召唤9】单人战役:皮洛士式的胜利 #使命召唤9 #大型单机游戏 #游戏精彩时刻 #大片即视感 - 小朋游戏屋于20221010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1.3万个喜欢,来抖音,记录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