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祖训》初名《祖训录》,洪武二十八年更名,成书于洪武六年(1374年),是明太祖朱元璋主持编撰的明朝典籍。北京图书馆现存有《祖训录》明抄本和《皇明祖训》明刻本[1]。 4张 全书共十三章,分别为祖训首章、持守、严祭祀、谨出入、慎国政、礼仪、法律、内令、内官、职制、兵卫、营缮及供用。该书主要目的是...
皇明祖训 祖训首章 一、朕自起兵至今四十馀年,亲理天下庶务,人情善恶真伪,无不涉历。其中奸顽刁诈之徒,情犯深重、灼然无疑者,特令法外加刑,意在使人知所警惧,不敢轻易犯法。然此特权时处置,顿挫奸顽,非守成之君所用常法。以後子孙做皇帝时,止守律与大诰,并不许用黥刺、腓、劓、阉割之刑。云何?盖嗣...
经常看到有人说:在明朝,最权威的规定就是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训》,祖训在明朝是最大的,比宗法礼制、先皇帝遗诏、现皇帝诏令都大,明朝所有皇帝、宗室、朝臣都要遵守云云。朱元璋在祖训序言中,也的确写明,让他家朱子朱孙都要钦承祖训之命,一字不可改易。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
祖训》来,但在治国大事上还是比较守规矩的。毕竟谁也不想背个"不孝子孙"的骂名,更不想被人说"是个坏皇帝"。这么看来,《皇明祖训》与其说是本规矩书,不如说是朱元璋给后代准备的"皇帝生存指南"。只可惜,再好的指南也架不住有人不认真学习,这或许就是明朝最终还是难逃覆灭的原因之一吧。
《皇明祖训》部分内容及翻译 一、不征之国 原文(节选): 今将不征诸夷国名,开列於後:东北:朝鲜国(即高丽)……西南:安南国(三年一贡)……西洋国(其国滨海)…… 翻译: 现在将不征讨的各国国名,列举如下:东北有朝鲜国(即高丽)……西南有安南国(三年进贡一次)……西洋国(其...
有明一代,上至天子,下至朝臣百姓,皆将《皇明祖训》奉为圭臬。这部《皇明祖训》究竟有何魅力呢?上图_ 《皇明祖训》 首章 一、《皇明祖训》:“屡经改易而后成书”《祖训录》作为《皇明祖训》的前身,一开始就是朱元璋对于明朝基本政制的训谕。在朱元璋眼里,《祖训录》是总结自己艰难创业经历而得出的“旧章...
《皇明祖训》是明太祖朱元璋主持编撰的明朝典籍。内容是为巩固朱明皇权而对其后世子孙的训戒。 初名《祖训录》,始纂于洪武二年(1369)﹐六年书成﹐九年又加修订;二十八年(1395)重定﹐更名为《皇明祖训》。本文收录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目录27章 书封页共27章 封面 简介 提要 序 首章 持守 严祭祀 谨出...
朱棣就是靠这条祖训以“清君侧”为由起兵靖难,最后夺得天下。明朝的后世君臣还是比较听话的,都愿意遵循《皇明祖训》。如果皇帝哪里做的有违祖训,大臣就会拿出《皇明祖训》进行规劝,哪怕皇帝一万个不愿意也不得不乖乖按照《皇明祖训》的要求虚心纳谏。可见朱元璋留下的《皇明祖训》还是比较有用的。
一、《皇明祖训》:“屡经改易而后成书” 《祖训录》作为《皇明祖训》的前身,一开始就是朱元璋对于明朝基本政制的训谕。在朱元璋眼里,《祖训录》是总结自己艰难创业经历而得出的“旧章”。如果后人不违背这部书,就可以“永保天禄”,如果违背此书,就是违背祖训。毋庸置疑,《祖训录》对于朱元璋来说是一部很重要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