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旒是古代汉族礼冠的一种,传说起源于黄帝,到周朝时候完备,后到秦朝时,渐渐只限于帝王。其实刚开始的时候,“冕旒”并不是皇帝的专属,皇子和公侯伯爵都能按照身份等级佩戴“冕旒”,其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在参加盛大祭祀所戴之冠。天子的“冕旒”是12旒,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
其实,关于较早之帝王“冠冕”上的“十二旒”,说法不一。有说前面“十二旒”;有说前后各“十二旒”;还有说前后各六共“十二旒”。 早先,诸侯以下至大夫,“冕”上亦有“旒”,但须据等级减少数量。 《后汉书·舆服下》最早详细规定了帝王冠冕制式。其云:“冠冕,垂旒,前后邃延,玉藻。孝明皇帝永平二年,初诏...
冕冠的冕板上端饰有十二旒,每旒上串着一串由九颗不同颜色的玉珠和三颗珍珠组成的装饰。这些旒以等级数量为象征,皇帝冕冠上的十二旒意味着其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和权威。而皇太子和亲王的冕冠则只有九旒,代表着他们虽然地位尊贵,但比皇帝还是差了不小的地位。旒的设置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重要的是提醒皇帝时...
冕冠是汉服礼服中搭配冕服的冠式,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冠式,也称“旒冠”,俗称“平天冠”。与冕服、赤舄、佩绶、玉圭等同时在祭祀等大典时穿用。相传,冕制起源于黄帝,冕是黄帝的大臣胡曹制作的礼冠,之后在有虞氏时期称为“皇”,夏代称为“收”,商代称为“冔”,周代再称为“冕”。冕:《说文》...
皇上冕冠上的珠帘,名称叫作旒,是用五颜六色丝绳穿起来的翡翠玉石串。依照祖制,最长尺寸的冕冠,前后左右各12条旒,每旒上要串12颗翡翠珠,相互间距有要求的间距。对于这旒的主要用途,历史专家学者们曾得出过一些回答。最先,它能够约束帝王举止。帝王作为一个国家最高贵的人,象征的并不仅有自己,也有整个...
冕旒:帝王的头饰 | 这个小时候弄不明白的帘子,叫做冕旒,起源于黄帝时期,正式规范为周代。 比如周天子为十二旒(12绳),每旒十二珠,“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 自秦汉始,冕旒成为了帝王御用,余下人等一概莫用。 成语冠冕堂皇就是源于此由。
冕,是古代帝王的礼帽,只有皇帝、太子和封王才能佩戴。据《明史》记载,明朝对冠冕有严格的礼制规定,皇帝冕前后各12道旒。鲁荒王的这个九旒冕前后共垂着9道旒,每道上9颗五彩玉珠,共用珠162颗,这和鲁荒王朱檀亲王的身份是相呼应的。冕的顶部有“綖板”,綖板前圆后方,比喻天圆地方,表示博大之意;綖板...
文木大惊,入殿,见一长头王,冠冕似巨桶,珍珠冕旒垂下,胡须飘飘,相触有声。王问文木:“你是浙人?”文木说:“是。”王说:“离此五十万里。”赐下饮食,米粒大如枣。文木知其为神,跪拜求归。王命侍臣:“取第一次盘古皇帝的成案,替他一查。”(成案,办好的公文案卷)文木惊问:“盘古皇帝有几个?”王...
冕旒,是中国古代服制,始于黄帝时代,沿用至周天子。秦始皇即位后,废除冕旒,郊祀之服皆穿戴袀玄。西汉沿用秦朝旧制,亦服用袀玄。直到东汉时期,汉明帝首次服用旒冕,恢复了冕旒制度。冕冠之下垂旒,以珠玉制成,为王公所服。概述 冕冠的旒数按典礼轻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区别,按典礼轻重来分,天子祀上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