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荚丸的经典配方出自《金匮要略》,由皂荚与大枣组成。 原方剂量为:炙皂荚八两(约240克),大枣十二枚(约60克),将皂荚研末,大枣煮烂后取膏,混合制成丸剂,如梧桐子大。 配方与剂量解析 皂荚1. 需选用炮制后的炙皂荚(去除毒性),用量为八两。现代换算参考剂量为3-6克/日(需遵医嘱调整)。 作用:祛痰开窍,主...
(2) 痰浊壅肺皂荚丸,咳逆吐浊卧则难,八皂酥炙蜜为丸,枣膏和汤送下安。 出处:出自《金匮要略》卷上。 曹颖甫(清)《经方实验录》——皂荚丸证 皂荚丸证其一 《金匮要略》中说:“咳嗽气逆上冲,时常吐出浓稠痰液,只能坐着,无法入睡,这种情况可以用皂荚丸来治疗。”按照射干麻黄汤证的描述,只是说咳嗽并且...
第八十六方——皂荚丸 咳嗽上气十三: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 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药,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能坐而不得眠,此肺气之壅闭也。皂荚丸,利气而破壅,故...
【异名】 皂角丸(《医方集解》)。 组成 皂荚112克(刮去皮,酥炙) 皂荚丸的功效 主治 涤痰除浊。用于痰浊壅肺,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不能平卧,咳嗽气喘,舌苔多厚腻。 用法 上一味,研末,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以枣膏和汤服3丸,日三夜一服。
该方组成非常简单,由皂荚一味药组成,为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成熟果实。皂荚丸主要用于痰浊壅肺所致的咳嗽气喘,胸闷,痰多胶粘,咳吐不爽,难以平卧者。清代名医徐大椿亦曰:“稠痰黏肺,不能清涤,非此不可”。说皂荚丸不得不说射干麻黄汤。现在治疗因外感诱发冷哮常用的是射干麻黄汤,这两者又有什么不同呢?...
咳逆上气,时时吐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7) 皂荚丸方 皂角八两(刮去皮,用酥炙) 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原文释义】 皂荚丸主治痰浊壅肺咳逆上气。症见咳嗽气喘,黏稠之痰随咳而出,喘咳气急,但坐不得眠。痰浊壅肺,肺失清肃,故见咳喘,卧则痰浊阻塞气道,...
【方剂名】皂荚丸,出自汉·《金匮要略》。 【组成】皂荚八两(24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次9克.每日4次,以红枣汤送服。 【功效】祛痰止咳。 【主治】主治痰浊壅肺,咳逆上气,时时吐浊痰,但坐不得卧,苔白,脉滑。 【临床医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侵性阻塞性肺病、肺泡蛋白沉着症等病症。
@中医科陈铎医生皂荚丸方的使用,体现了张仲景何种治疗思想 中医科陈铎医生 皂荚丸方是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痰浊阻肺、肺气上逆的咳嗽。该方体现了张仲景祛痰宣肺、降气平喘的治疗思想,通过辛散温通以祛除痰浊。方中皂荚辛散走窜,能刺激呼吸道分泌增加,促进排痰;大枣甘缓护胃。使用此方需注意...
皂荚丸--《金匮要略》卷上 【别名】皂角丸(《医方集解》)。 【处方】皂荚112克(刮去皮,酥炙) 【制法】上一味,研末,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痰浊壅肺,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 【用法用量】以枣膏和汤服3丸,日三夜一服。
皂荚丸 药方名称皂荚丸 别名皂角丸(《医方集解》)。 处方皂荚112克(刮去皮,酥炙) 制法上一味,研末,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痰浊壅肺,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 用法用量以枣膏和汤服3丸,日三夜一服。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