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4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讨论中,陈伯达发言,讲到毛泽东“百花齐放”题词所起的作用和成立历史研究委员会时毛泽东提出“百家争鸣”的情况,建议在科学文化问题上贯彻这两个口号。这样,毛泽东在同日作会议讨论总结时,才接着陈伯达的话讲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那样一番话...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意思是比喻艺术及科学的不同派别及风格自由发展与争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意思是比喻艺术及科学的不同派别及风格自由发展
在此基础上,1956年4月28日,毛泽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5月2日,毛泽东又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实行“双百方针”。 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向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和...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意为各种事物都得到充分发展,各个学派、各个领域的人都在思想和理论上互相交流、互相竞争,以求取得更好的成果。它强调了多样性和竞争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中,才能促进各种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1956年4月党中央在讨论十大关系的过程中,确定的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和文化事业的重要指导方针简称“双百”方针,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1956年4月28日,...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又称“双百”方针,是毛泽东提出的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总结讲话中指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随后,在5月2日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
百花齐放,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科学研究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 百年百词学党史 文革前,文艺领域出现好戏连台,异彩纷呈的局面。郭沫若的《蔡文姬》、吴晗的《海瑞罢官》,杨...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党中央确定的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双百”方针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1956年初,在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之时,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1956年4月,中央政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