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古天竺高僧伽斯那撰,南朝萧齐天空三藏法师求那毗地译。《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原经真正的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有两种说法,一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和卷尾侮颂共为百则。《百喻经》全...
《百喻经》原名《痴华鬘》,由尊者僧迦斯那从修多罗藏十二部经中抄出,收录九十八则寓言故事,均为释迦牟尼佛所说。南朝齐代,僧迦斯那的弟子求那毗地法师来中国传教,将其翻译成中文,后来收入《大藏经》。因其故事滑稽可笑,道理浅显易懂,很快就在民间广为流传。1914年,由鲁迅捐资...
百喻经是一部佛教经典,包含有大量的比喻故事,旨在让人们通过比喻来理解佛陀的教义和人生的道理。下面是百喻经的全文及译文。第一喻:庄严应行 从前,有一位富翁,他嫌自家的院子不够大,于是便在自家的院子和前街之间建了一道高墙。外人看到这道高墙,都以为富翁家的院子很大,因为他们看不见内部。佛陀用这个故事...
愚人见他垒坯砌砖,造作楼舍,心内怀着疑惑,不甚明白,便问道 :「 你想作什么?」木匠答道:「作三层楼。」愚人道:「我不想作下面二层,先可为我作最上层。」木匠道:「哪有这等事!哪有不作最下层屋,而能造那第二层的?不造第二层,怎能造第三层。」愚人固执地说:「我如今不要下二层屋,定要替我造最上...
《百喻经》里的十则小故事 丨杀商主祀天丨 过去,有一群商人,想入大海去采宝。入大海的首要条件,是需要一个向导,然后方可去。于是就纷纷觅求,找到了一位向导。既已得了向导,便一起出发,至一处旷野中,前有一座天祠,须用活人作祭祀,然后才能通过。这群商人便聚在一起商量起来:“我们这班伙伴,大家都...
百喻经 百喻经 卷上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佛言甚善。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
《百喻经》六则译文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 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 为其患。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 于道。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
《百喻经》是一部以譬喻来宣扬佛法义理的经典,但每一则故事背后无不透露着高超的为人处世之智慧。全书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和“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文浅理深,读之发人深省,启迪智慧。 译者:求那毗地 上架时间:2014-01-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
《百喻经》是由天竺高僧僧伽斯那创作,南朝高僧求那毗地翻译的重要佛教经典。该经文汇集近百个通俗易懂且富有生动活力的寓言故事,旨在传达佛教基本思想。每篇经文分为“喻”和“法”两部分,通过幽默的寓言揭示深刻的教义,具有极高的可读性。鲁迅在1914年和1926年分别资助出版了《百喻经》,使其得以更广泛传播,是中华文...
据上文提及的《百喻经》文末“跋偈”可知,撰者是“尊者僧伽斯那”(ayusmat Samghasena,汉语意译为“众军”。梵文Samgha,意译为“众”,音译为“僧伽”;sena意译为“军”,音译为“斯那”)据《出三藏记集》卷十四记载,尊者僧伽斯那是天竺大乘法师,曾“于天竺国,抄集修多罗藏十二部经中,要切譬喻,撰为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