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二 诗中所咏为初冬景物。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渚莲塘荷,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自然界千姿万...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出自于苏轼的《前赤壁赋》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赏析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引出主客对话的描 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 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 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
在客人感叹历史人物曹操的兴衰变迁后,苏轼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一诗句,引导他认识到生命的短暂与宇宙的永恒之间的对比,借此安慰和激励友人,让其明白无需过于忧郁,应享受当下,与自然和谐共处。整个篇章中,这一诗句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景,更承载了深邃的人生哲理,展现了苏轼豁达的人生观和对自...
具体分析,“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其中的两个动词“横”“接”描绘了苏轼泛舟夜游赤壁所见的情景。此句大意: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的光色与天的光色相连接。此文句营造了一种廓远虚静的意内境,洋溢着一容种悠扬和乐的情怀。
题目指出“苏轼《赤壁赋》中有这样的句子:‘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本词和这一段苏文都描写了月下水上的美景,但寄寓的思想情感不完全相同”,要求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中思想感情的异同。苏轼《赤壁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
出处:宋·苏轼《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3、重点赏析“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动词的使用及作用。 “横”字写出了江上水汽范围之大、之厚;“接”写出了江天一色的庄景;“纵”字写出了任小舟自由漂游的悠闲状态;“凌”字写出了小舟掠过江面的动态。这些动词写出了月下江面之美,为我“羽化登仙”和“扣舷而歌之”作铺垫...
苏轼的文字提到“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浩淼阔大,诗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一叶扁舟在阔大的水面上畅游,有自由飘逸之感。“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是不同于张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