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白话文运动的发展,一大批接受了现代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尝试用白话文写作,此间涌现出了许多开创性的作品,其中胡适诗集《尝试集》、郭沫若诗集《女神》、鲁迅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等都为白话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阿Q正传》更是为中国现代白话文学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中国文坛出现了...
白话文运动,又称为文学革命,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运动。这场运动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文学创作和交流的主要语言,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普及。在这场运动中,有一些人成为了领导者和核心推动者,同时也有一些人持强烈的反对态度。领导白话文运动的主要是胡适、陈独秀、鲁迅等文学巨...
几年前有一本书《白话文运动的危机》专门介绍了白话文运动的发展始末与相关人物活动。这里摘选其部分,供感兴趣的人参考,也可作为新漢化项目的历史背景之一。先引其作者介绍: 李春阳 又署春阳,字东君。文学博士…
“20世纪初,国运维艰,白话文运动是在民主与启蒙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而白话文与文言文之争有着很长一段时间的博弈。”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教授曾庆江表示,一些为白话文正名的奔走者为了让白话文引起各界注意,自导自演了历史上著名的“双簧信”。
胡适发动白话文运动的目的却是为了摧毁中国的文字,把汉字拉丁化,把汉语变成一种西方的语言,进而摧毁中华文化。中华文明是用汉语记载的,汉语是一种语义语言,最小的意义单位是文字,汉字是一种象形字,指称生活中的事物。从生活世界、文字到汉语是一种意义生成的过程。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文明积累可以还原到生活世界。...
往往会更难懂,弃文从白也可能阻碍思想的表达与传承,相对其运动宗旨是南辕北辙。之所以造成白话更通俗...
白话文运动(清华大学,2009年)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正确答案:在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一群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了一次革新运动。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上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
白话文运动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从北京推向全国的旨在以白话文取代传统的文言文的运动,是一场书面语的变革。白话文运动实际上与国语运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国语运动树立起了“言文一致”和“国语统一”两面大旗,其中的“言文一致”就是指在书面上以现代白话取代古代的文言,使口头语与书面语高度一致,即学者所...
胡适是白话文运动的首倡者。在此之前,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式的书面语言,是中国几千年来知识阶层的专用文体。文言文难懂又难学,人们日常交流基本不用,这事实上形成了一种知识的垄断,底层百姓很难直接获取这些知识资源,也严重限制了民族整体的发展。寒门学子为了读书考取功名,爬到上流社会,可谓是头悬梁,锥刺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