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运动是在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一群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1919年5月4日,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另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
白话文运动,又称为文学革命,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运动。这场运动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文学创作和交流的主要语言,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普及。在这场运动中,有一些人成为了领导者和核心推动者,同时也有一些人持强烈的反对态度。领导白话文运动的主要是胡适、陈独秀、鲁迅等文学巨...
几年前有一本书《白话文运动的危机》专门介绍了白话文运动的发展始末与相关人物活动。这里摘选其部分,供感兴趣的人参考,也可作为新漢化项目的历史背景之一。先引其作者介绍: 李春阳 又署春阳,字东君。文学博士…
胡适发动白话文运动的目的却是为了摧毁中国的文字,把汉字拉丁化,把汉语变成一种西方的语言,进而摧毁中华文化。中华文明是用汉语记载的,汉语是一种语义语言,最小的意义单位是文字,汉字是一种象形字,指称生活中的事物。从生活世界、文字到汉语是一种意义生成的过程。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文明积累可以还原到生活世界。...
关于白话文运动..利用文字向平民百姓传播。老百姓就算识字,也听不懂文文言文。白话文更接近他们平时对话。古代是“文言分开”的,人们说话都是白话文,但写成文献时才写成文文言文。
【导读】在百余年前的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白话文的代表性学者胡适主张,中国也应像早期现代欧洲以各地口语书写(vernacular languages)替代拉丁文那样,用一种“活的文字”(白话文)替代“死的文字”(文言文)。本文认为,这样的联想或推理虽然早已变成了常识公理,仿佛天经地义,但实际上经不起推敲。因为它忽略了中国历史语...
激烈论战:“林蔡之争”、“黄胡大战”,为白话文运动扫清障碍 如果说清末学者只是提倡白话文的话,那么民国初年的白话文运动,则是要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白话文运动的旗手是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中国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1917年1月,胡适在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旗帜鲜明地...
《新青年》与白话文运动 陈独秀(左)与胡适 中国的白话文运动与一本杂志密不可分,这本杂志便是创办于1915年的《新青年》(时称《青年杂志》)。几乎在《新青年》创刊的同时,远在美国求学的胡适提出了“文言是死文字,白话才是活文字”的观点。1916年10月,他在《新青年》发表《寄陈独秀》的信,首次提出了文学...
胡适是白话文运动的首倡者。在此之前,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式的书面语言,是中国几千年来知识阶层的专用文体。文言文难懂又难学,人们日常交流基本不用,这事实上形成了一种知识的垄断,底层百姓很难直接获取这些知识资源,也严重限制了民族整体的发展。寒门学子为了读书考取功名,爬到上流社会,可谓是头悬梁,锥刺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