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随刘备参加夷陵之战,这也是白耳兵最大的战绩,陈到率领的数百白耳兵,挡住了东吴数万追兵,拼死抵抗,为刘备安全逃走提供了时间,并且陈到也安全逃回永安。夷陵之战后,白耳兵随陈到镇守永安,陈到去世后,白耳兵逐渐消散。
白耳兵,这支三国时期蜀汉的精锐部队,如同一道闪耀的利剑,在历史的长河中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统领,永安都督陈到,智勇双全,威震四方。而“白毦”之名,则源于他们独特的装束——以白色的鸟羽兽毛为标志,既显高贵,又寓勇猛。白耳兵之所以名扬四海,不仅因为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更因为他们在战场上所...
测评:白耳兵与突陈营..测试兵种:白耳兵 突陈营中间对象:近卫甲兵使用副将:甘宁使用阵形:疏散阵形 专属三才阵对照组1:白耳 突陈 阵形:散阵突陈—甘宁—散—7-10(+士气 8-12)白耳—甘宁—散—9-11(+士气 9
【夷陵之战,蜀军败退,陈到和傅彤负责断后,傅彤战死,陈到誓为同袍报仇,于白帝城百里外,叫猿臂角的地方,率七百白耳兵,每人一根长矛一把朴刀,当时吴国武将阵容,先锋是朱治的长子朱才,中军全综、李异,朱恒、朱然等人押后,率一万吴兵,前锋,中军都是骑兵,誓要活捉刘备。陈到单凭这七百白耳兵,七百条枪...
三国时期蜀汉有一支精锐部队,也是刘备麾下的近卫军,归陈到统帅,此军曾多次救刘备于危难之时,后又镇守蜀汉东部,立下赫赫功勋。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白耳兵,也即“白毦卫”。“白毦兵”的说法出自《诸葛亮集》:到所督,则先帝帐下白毦,西方上兵也。所谓白毦兵,就是用白色旄牛尾作为装饰的部队。《通俗文》...
白耳兵真是难用啊..下血本招了十几对白耳,关张二将齐出,兴冲冲北上,要与曹操决战,结果每仗下来都有不小的损失,尤其是对阵典韦,徐晃等变态将军卫队时,白耳兵枪阵都会被冲散,再加上曹操的青州虎贲海,感觉白耳就是肉。记得当初用
在《三国志战略版》的兖州剧本中,白耳兵再次以其独特的攻心效果和强大的多核输出能力证明了自己的价值。通过45%概率的全体谋略攻击,白耳兵不仅为队伍带来了额外的伤害输出,更是在与蜀骑、五谋等强敌的对抗中占据了兵种优势,避免触发警戒机制,实现了高效的控制与持续输出。搭配诸葛亮、赵云、刘备等蜀国武将组成的至尊...
“白耳兵”是三国时期刘备阵营里的精锐部队,是蜀汉的主力部队,是刘备麾下的近卫军,属于陈到统帅,数次救刘备于危难之中,后来又镇守蜀汉东部大门,令对蜀汉虎视眈眈的魏吴不敢到蜀汉东部边境造次,立下赫赫战功,白耳兵兵种属于重甲步兵。史书中对于白耳兵的记载只有寥寥数笔,在《诸葛亮集》中这样...
在古代军事史上,存在着一个被误记为“白耳兵”和“白毦”的特殊部队,实际上是“白眊”的笔误。这种误传源于史料整理过程中的疏忽,有人将“眊”字误读为“毦”,并因输入法限制而用“耳”字替代,导致了误解的延续。尽管关于“白眊兵”的记载不多,但在《诸葛亮集》中,它被描述为诸葛亮帐下...
第二种猜测,白耳兵来自马超旧部,当时马超在西凉兵败,又被张鲁迫害,无奈投奔刘备。但是马超身边还有一支私人部队,大耳刘自然不放心这支部队,定然会解除这支武装,从人数和武力值上看,白耳兵很符合马超旧部的特征。那么既然是刘备的亲兵,那么亲兵统帅陈到为何在《三国演义》默默无名呢?我们了解陈到还是通过最近热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