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字戏,是广东省汕尾市的地方传统戏剧,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也是广东省的濒危剧种之一。近些年来,白字戏传承者们通过对剧本的创新和传播方式的转变,不断地扩大影响力,让这一稀有剧种焕发出了新生机。端午前后,海丰县白字戏剧团的演员们带着他们拿手的《秦香莲·闯宫》《珍珠记·赠别珍珠》等剧目,来到...
“小锣戏”指以小锣小鼓伴奏、 以小锣鼓曲为唱腔 的戏。“弄仔戏”指以民歌小调、快板为主要声腔,诙谐、搞笑的民间小戏。“科白戏”即是武戏, 以表演历史演义和“官场袍甲戏”为主。 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的白字戏是“童伶制”,这种白字戏多以演出“生旦”为主角的文戏为...
《彭湃之母》是海丰县白字戏剧团精心创作、演出的一部优秀作品,演绎了革命先驱彭湃烈士的母亲周凤支持儿子的政治理想,在遭受至亲骨肉接连牺牲的惨烈打击下仍不忘初心的感人故事。 (陈素如 海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 海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陈素如评价:...
白字戏 白字戏又称“海陆丰白字”、“南下白字”。流行于广东海丰、陆丰、潮汕和福建南部一带。属明代潮调,泉腔系统的古老剧种之一。接受南戏,弋腔的影响并吸收当地民间艺术而形成。用海陆丰方言演唱。音乐以联曲体为主。也吸收板腔体的上下句形式,角色行当分生、旦、占、末、婆、净、丑等七行,传统剧目以八大...
汕尾海陆丰民系文化:白字戏 白字戏亦称“海陆丰白字”、“南下白字”,是用广东海陆丰话演唱的地方剧种,与闽南梨园戏等剧种有血缘关系,元末明初从闽南流入海陆丰等粤东地区,后来吸纳竹马、钱鼓、渔歌、福建戏、福建曲班、道坛音乐等民间艺术,改用海陆丰话(俗称“白字”)演唱,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故名白字戏。
白字戏是用广东海丰、陆丰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元末明初从闽南流入海陆丰等粤东地区,后来吸纳竹马、钱鼓、渔歌和潮剧音乐等民间艺术,改用当地方言演唱,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起初白字戏和潮剧都称白字戏,白字戏名为“海陆丰白字”,又称“南下白字”;潮剧名为“潮州白字”,又称“顶头白字”,后来白字戏一名用来专...
起初白字戏和潮剧都称白字戏,白字戏名为“海陆丰白字”,又称“南下白字”;潮剧名为“潮州白字”,又称“顶头白字”,后来白字戏一名用来专指海陆丰白字。白字戏唱腔结构以曲牌联套体为主音乐优美,有联曲、滚唱、一唱众和等形式与特点。2006年5月20日,白字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明末白字戏已经流行。1925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人彭湃的领导下,艺人曾成立梨园工会,并作出改良戏剧的决议,编演了《彭素娥》等反封建反压迫的戏和宣传革命的歌谣。现有专业演出团体海丰白字剧团。传统剧目有200余种,文戏多,“全连戏”(整本戏)多。有大锣戏、小锣戏、民歌戏、反线戏、科白戏之分。
如今,吴佩锦已51岁,每当谈起近800年历史的白字戏与35年坚守的话题,他最担忧的,是传承。白字戏是用汕尾海丰、陆丰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元末明初从闽南流入汕尾等粤东地区,1992年被列为广东省四大稀有剧种之一,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使用地方语言演唱,并融入一方风俗,白字戏在汕尾有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