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颖毅在发言时表示,作为一名70后,自己也曾是个留学的孩子。“1996年我考上了南京大学,2000年毕业后,在当时签证政策下自费去美国留学是不可能的,只有一条路径是去美国读研究生院,由美方的研究生院给我们埋单。”在雪城大学马克斯维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担任教授的18年间,马颖毅开始发现陆续有中国的本科生出现...
马颖毅在书中提到,“在新一代本科留学生身上体现出的雄心与忧虑的双重性,可能正是当代中国的真实写照——一个快速崛起且变化迅猛的国家,以至于难以认知自我。”“我希望学生的多面经历从书中得到更完整地呈现,既能为如今更多留学的孩子提供感知自身处境的语汇,也能让学校层面认识到学生的诉求,并在必要时提供支持。”...
她坦言,《留学的孩子》将考察重点放在留学的三个阶段。第一是来美国之前、包括申请的过程;第二是到美国以后,社交和学业上的抱负和压力;第三是毕业的安排。“因为我的样本大部分是中产,很多人是希望能够回本的。如果不能回本就产生很多的焦虑,找工作、移民的压力同样存在。”马颖毅说。在她看来,出国留学对...
该书作者马颖毅现为美国雪城大学马克斯维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在深入美国50多所高校和中国的9所高中,通过507名留学生的在线调研样本以及与108位亲历者的深度对谈,她还原了这代学子在留学历程中的体验与思考,填补了对这一群体的研究空白。日前在京举行的新书分享会上,马颖毅谈到了写这本书也和自身经历有关...
马颖毅教授的回归分析结果是,读不读美高,对学生能不能进名校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在对留学生的访谈中,很多人反思了读美高的挣扎与成长:虽然当时非常孤独,但是经历过那些孤独和痛苦,到了大学之后,他们觉得自己是有进步的,也就是说美国高中的经历对他们在大学的学习有促进作用。比如在美国读过高中的大学生,他们的英语...
马颖毅认为,中国留学生接下来还要面对中美教育差异带来的冲击、融入异国文化的挑战、专业抉择与自我成长的探索,比如英语语言障碍的感知、对美国大学生中盛行的饮酒和派对文化的不适,以及难以接触到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且相对客观的美国人……在这些情况下,若无外界援助,中国学生最终不得不退回“华人圈”寻求慰藉。马颖毅在...
马颖毅:美国这边教授,包括审读稿件的时候,就曾经挑战我说,为什么是中国学生?他们认为所有留学生都具备这个特征,他们不是随机挑选的人群,都会具备野心和焦虑的二元性。 但我调研的这些孩子为什么是比一般留学生更野心勃勃和忧心忡忡的一代人呢?因为他们来自中国,过去中国四十年社会变迁是人类社会上史无前例的,这种野心...
马颖毅 2000年南京大学英语学士毕业,随后留学美国,2007年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雪城大学马克斯维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项目的非驻地高级研究员。研究领域涉及教育、移民、人才流动等。《留学的孩子》出版后赢得了美国比较与国际教育协会高等教育最佳图书奖,以及美国社会...
该书作者马颖毅现为美国雪城大学马克斯维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在深入美国50多所高校和中国的9所高中,通过507名留学生的在线调研样本以及与108位亲历者的深度对谈,她还原了这代学子在留学历程中的体验与思考,填补了对这一群体的研究空白。 日前在京举行的新书分享会上,马颖毅谈到了写这本书也和自身经历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