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生死还可以用另外一种形式来存在。这就是儒家所谓的“立德、立功、立言”,因为这样就能达到“三不朽”的境界。孔子讲:“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也是这个意思。我的理解是,这即是儒家的生死观,也是人生观。因为人的一生非常短暂,但人的身后影响却是长久的。在身后影响中,德、功、言,就是三个最重...
自古以来,人有生必有死,从无例外。当然,换个角度来思考,合理的忧惧也能有助于心理健康,也不必刻意回避和绝对排斥。那么,我们对于生死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是否又有“永生”的秘诀?1生无忧死无惧,是追求的总目标 我们很多人,生时忧心不断,烦恼不堪,到底为什么?主要就是欲望太多,分不清...
死生自然理,消散何缤纷。“死生自然理,消散何缤纷”意思是生死乃自然之理,世间万物有起有灭,有生有死,生命的消散也是一种美。第2句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出自晋代陶渊明的《拟挽歌辞》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马...
毫不夸张地说,“事死如事生”的传统观念,历经两千余年,已然成为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在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变迁,现代社会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问题与挑战。如何在新环境下重新审视并建立起健康成熟合理正确的生死观念显得尤为重要。总之,在中国文化中,“事死如事生”,即...
题干逻辑关系:生死和存亡都表示生命的两种状态,二者是近义词,并且“生”和“存”对应,“死”和“亡”对应。 A项中,轻重侧重指力度,而缓急侧重指快慢,二者不是近义词,并且字与字之间不存在对应,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B项中,亲疏一般指关系的亲近程度,而长幼指的是辈分的高低,二者不是近义词,并且字与字...
一、我们平时所强调的“我”并不是佛教意义上的“真我”,而是“假我”,因此,对于“我”而言,有“生死”并不是“真我”,而是“假我”,也就是说,真正的“我”并不在这个身体之中,也不在这个身体之外,而是无所不在。换句话说,“真我”的本身并没有“生死”或者“生灭”,也可以说有“生灭”或“...
“在这你能清晰地感受到,生死仅有一步之遥。”从业整二十年,浙中医大二院ICU主任陆军主任医师见证过太多人间悲喜:有为了救突然遭遇车祸的弟弟,来自农村的姐姐东拼西凑借来一堆零钱,一张张数着交款;也有八旬老奶奶因严重肺部感染入住ICU,她老伴每天都会雷打不动地往诊间打来电话问平安,“这样患有阿尔茨海默...
与此相对,庄子是把死作为死本身来思考的。正因为如此,庄子的思想具有穿越两千数百年时空而逼近生活于异域的现代人的力量。人虽是历史性的存在,但仅在生死这一点上,又是超历史的存在。我们之所以能从庄子思想中直接学到很多东西,是因为我们与庄子处在同一界域中。上面已经对庄子及其思想做了各种考察,最后我们来...
十年以后,我再看这个片段,就真相信了。也就是说,古代的中医就是这么看病的。他先看一个人的神在不在,胎光还在不在,通过这个就能判断人的生死。魂叫爽灵 “灵”是由“靈”简化而来。大家要学到医或学古代的道家思想,还需要把繁体字捡起来。“靈”是什么意思?底下一个巫,通过念咒语、动嘴来与天地沟通...
生死本有二:一曰分段生死,言生死来去,有肉体分段、相续败坏诸相。二曰变易生死,即意念心境之变易,无形体之代谢,无寿期之短长,乃迷悟之迁移,无漏之业果,阿罗汉以上之生死也。佛菩萨有二身,一曰法身,证于理体者也。二曰生身,为济度众生。故入生死,托父母胎生,以神通力一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