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每天甄后梳妆时,这条蛇才盘结成如同髻一般的形状出现于她面前,甄后觉得非常奇怪,因此效仿这条蛇盘结的形状梳髻,巧夺天工,所以甄后的发髻样式每天都翻新不同,这种发髻被叫做灵蛇髻,其他宫人纷纷效仿,却不得甄后一二分美丽。 邺中妇人 窦建德曾经发掘邺城中一座古墓,墓中没有别的物品,打开棺材后其中躺有一个...
是月,甄后母亲病故,明帝披麻戴孝亲自参加了葬礼,朝中文武百官陪同致祭。红潮网太和四年(230)十一月,明帝感到母亲甄后的陵墓过于低矮简陋,便委派甄像以兼职太尉的身份,持皇帝节杖到邺城,祭告土神,改葬甄皇后于朝阳陵。甄像完成使命返朝后,升为散骑常侍。青龙二年(234)春天,明帝下诏追谥甄后之兄甄俨为安...
注意这个奏章上书的时间,这是大臣请求曹叡给甄后追谥的奏章。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曹叡还没有追谥甄后,如果曹丕没有追封甄氏的话,甄氏是没有资格被人称“先后”的。“先后“不是随便叫的,不是先皇后硬称先后而且以奏疏的形式存档,曹叡和曹魏大臣可没那么傻。如果甄后不是曹丕追封的皇后,大臣公然写个“先后“,说不定...
《三国志集解》中论道,甄后之死,是由于郭贵嫔进谮于文帝,《三国志·文昭甄皇后》传中说“遣使赐死“,因此用“卒”,不用“崩”来描写。其他皇后去世都用”崩”,明悼毛皇后被赐死,也用”卒“,因此《魏书》的记载不可信。甄后的死因,史书中只说“后失意,有怨言“,但是参照前后情势,还有如下几个原因,仅以此佐...
这个故事里把刘桢的平视(其实只是才人放达不拘礼节)解释为“情痴”,然后让甄后几世以后忽来报答.写成了一个很有几分浪漫色彩的爱情故事。若仅看刘仲堪和甄氏、和铜雀妓的浪漫爱情,故事写得还很有美感,人仙之际,离合悲欢,颇富艺术感染力。那个神秘的送信老婆婆,半人半仙,扑朔迷离,也写得很有趣味。
甄后以徐娘半老之龄,却能吸引耶律阮爱之如宝,除了才貌出众,恐怕也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耶律阮看到汉文化的优势,想要在契丹内部大力推行,这跟他早年流落到后唐的经历有关。这种想法不错,但要实施却不宜过急,比较中国历史上几个少数民族政权,都被汉文化影响,但又各自保留着民族特色,平衡着汉族与执掌政权的...
二、诗歌文本的虚构性 1. “留枕”典故的流变 李商隐化用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惑溺》中“魏王(曹丕)出,临阶顾,左右悉屏。甄后至,独在东厢,故露之”的片段,但添加“留枕”情节。唐代《酉阳杂俎》进一步演绎为曹植盗枕题赋,实为晚唐文人附会之作。2. 李商隐的创作意图 诗句表面上写曹丕得甄宓、...
《太平广记·萧旷》中有萧旷和甄后的一段对话,颇有意味:“女曰:妾即甄后也。为慕陈思王之才调,文帝怒而幽死。后精魄遇王洛水之上,叙其冤抑,因感而赋之,觉事不典,易其题……妾为袁家新妇时,性好鼓琴,每弹至悲风及三峡流泉,未尝不尽夕而止。” ...
双后并立带来的紧张局势和内廷对立,还不仅仅在于甄后和萧撒葛只之间。甄后比耶律阮大十二岁。契丹人早婚比汉人更加厉害,她的婆婆柔贞皇太后萧氏大约是在十三岁时生下了耶律阮。那么说来,柔贞皇太后和汉人儿媳甄后,其实是同龄人。甄后长期生活在汉家宫廷,虽为宫人,但吃穿用度均比婆婆精细,加上当时的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