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台刻石》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群臣请立石刻铭,传为李斯书。清光绪中叶尚存山东诸城海神祠中,后没于海中,现仅存残石一块,藏北京历史博物馆。现所传明拓本存篆书十三行,每行八字。字迹多剥蚀模糊,但仍可于此揣摩到秦篆的笔意。清杨守敬评其:"虽磨泐最甚,而古厚之气自在,信为无上神品。
中文名琅琊台刻石 作者李斯 书体篆书 创作年代秦代 规格高129厘米宽76.5厘米厚37厘米 类别碑刻、书法藏品介绍 《琅琊台刻石》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群臣请立石刻铭,传为李斯书。清光绪中叶尚存山东诸城海神祠中,后没于海中,现仅存残石一块,藏北京历史博物馆。现所传明拓本存篆书十三行,每行八字。
胶南琅琊台刻石是秦始皇二十八年的刻石,现藏刻石为石灰岩石质,色黝黑,纹理彻,高129厘米,宽67.5厘米,厚37厘米。秦代记功刻石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东巡郡县,南登琅琊,“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其颂词凡497字,传为李斯所书。刻辞残存13行,86字。其中首行2字,二行5字,三行7字,...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多次巡视全国,立石刻辞,以颂秦德。《琅琊台刻石》是传世最可信的石刻之一。 《琅琊台刻石》又称“二世诏文”。原秦始皇刻辞在宋苏轼为高密太守时已经不存在了。现遗存的刻石是秦二世元年所加刻辞。原石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琅琊台刻石》又称“二世诏文”。原秦始皇刻辞在北宋大文豪苏轼任高密太守时已经不存在了。现遗存的刻石是秦二世元年所加刻辞。 《琅琊刻石》的线条圆润劲挺,在技法上与后世篆刻中的“冲刀法”更为接近。笔画线条上,总体粗细均匀,给人以圆浑厚重之...
《琅琊台刻石》是传世最可信的石刻之一。 《琅琊台刻石》又称“二世诏文”。原秦始皇刻辞在宋苏轼为高密太守时已经不存在了。现遗存的刻石是秦二世元年所加刻辞。原石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琅琊台刻石 图录号: 2601 估价RMB: 20,000-30,000 成交价RMB: 34,500(含佣金) 2601 清光绪间拓本 1幅 纸本 鉴藏印:陈蜚声印(白) 提要:琅琊台刻石为丞相李斯以小篆体所书,为秦代刻石中最可信的一种。书体与泰山刻石基本相同并较谨严,杨守敬评其书法:古厚之气自在,信为无上神品。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多次巡视全国,立石刻辞,以颂秦德。《琅琊台刻石》是传世最可信的石刻之一。 《琅琊台刻石》又称“二世诏文”。原秦始皇刻辞在宋苏轼为高密太守时已经不存在了。现遗存的刻石是秦二世元年所加刻辞。原石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
《琅琊台刻石》(如图)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碑刻铭文有:“维二十八年(前219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关于碑刻铭文的说法,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