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曾说:“当革命之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他毕生致力于搜集、引进并积极向国人推介优秀的国外艺术家版画作品。这次展览的作品中,就包括他收藏且首次在沪上展出的德国艺术家珂勒惠支的原作:现由北京鲁迅博物馆藏珂勒惠支1924年创作的《面包》。在一楼展厅上,一张巨幅绘画展现了鲁迅先...
📜 艺术史的篇章中,德国画家珂勒惠支的《面包》石版画,以其深刻的社会寓意和艺术表现力,成为反对战争、展现战争残酷的代表性作品。这幅作品创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捕捉了战争给德国儿童和妇女带来的苦难瞬间。🖼️ 画面中,两个孩子拉着母亲的衣角,因为饥饿而哭泣。母亲无奈地转过身,肩膀微耸,一手掩面,一...
-, 视频播放量 852、弹幕量 0、点赞数 9、投硬币枚数 2、收藏人数 24、转发人数 15, 视频作者 郑薛伟素描网课, 作者简介 (网课开通,咨询请私信h975313)从事十四年一线艺考教学经验,各省画室内训及开办多年教师研修班;出版多部艺考素描书籍。,相关视频:怎么画好眼球
凯绥·珂勒惠支(Kathe Kollwitz)高清作品《面包!》 作品名:面包! 艺术家:凯绥·珂勒惠支 年代:1924 风格:表现主义 类型:风俗画 介质:光刻,纸 标签:家庭 收藏: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Title:Bread! artist:Kathe Kollwitz Date:1924 Style:Expressionism Genre:genre painting Media:lithography,paper Tag:families ...
德国版画家凯绥·珂勒惠支(Kathe Kollwitz)作品《面包(Brot!)》,创作于1924年,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饱受饥饿的孩童那委屈无助的眼神,本该天真也本该无忧无虑的他们,却承受着成年人的生活苦难。一个孩童是巴望的眼神,反映内在饥肠辘辘的挣扎;另一个孩童只是紧紧拽着母亲臃肿而高大的身躯,静止的画面能够听到孩子的哭...
《面包》是在珂勒惠支对社会现实主义艺术运动的回应中创作的。这一运动强调艺术应该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苦难。🖼️ 构图: 《面包》的构图简洁而强烈。画面中央是一位母亲,她的双手紧握着一块面包,眼神中流露出绝望和渴望。她的孩子依偎在她身边,母亲的形象占据了画面的中心,象征着母性和家庭的重要...
①作品背景:二战期间,在德国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用绘画语言反映人民疾苦、贫困的生活状况的画家——珂勒惠支。 ②画面内容:描绘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儿童与妇女饥饿形象的一个侧面,因为没有面包,两个饥饿的孩子拉着母亲的衣服在啼哭索食,无可奈何的母亲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背影。
《面包》 【作品背景】德国女画家珂勒惠支是一位对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寄以深厚同情的 艺术家。《面包》是她重要的石版画作品。 【画面内容】描绘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儿童与妇女的饥饿形象。因为没 有面包,画重两个饥饿的孩子拉着母亲的衣服在啼哭索食,无可奈何的母亲留给 ...
在二战时期的德国,画家珂勒惠支通过她的画作展现了当时动荡不安社会背景下的人民疾苦和生活困境。她的作品《面包》生动地描绘了战后德国儿童和妇女饥饿的形象,展示了在没有面包的情况下,两个孩子拉著母亲衣物的无助场景。母亲的背影成为了这个悲惨世界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