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围绕微塑料在环境中的分布特征及危害评估展开探讨。 一、微塑料的来源和形态 微塑料包括塑料微粒、纤维和颗粒,它们主要来源于塑料制品的生产过程、拆解、使用和废弃等环节。微塑料的形态包括粉末、颗粒、薄片和纤维等,其中以颗粒、纤维为主,其直径一般小于5mm,最小只有几微米,甚至更小。微塑料颗粒主要包括聚...
微塑料是指粒径在1nm至5mm之间的塑料微粒,主要来源于塑料制品破碎、微粉颗粒的装修用材等。由于微塑料颗粒小而坚固,易被悬浮在水体中。这些微塑料颗粒以及其残留的化学物质可能对水生生物和生态系统产生潜在的生物毒性影响。因此,淡水环境中微塑料的分布及生物毒性研究成为当前的热点话题。 二、淡水环境中微塑料的...
长江在不少研究学者看来,是全球最大的海洋微塑料贡献者。ZHAO 等 121 对长江入海口表层水体展开分析研究,发现水体中微塑料含量达到 4137.3 个/m3 ± 2461.5 个/m3,微塑料多数是纤维状的,主要成分是 PE;在我国中部,WANG 等发现汉江的微塑料浓度比长江入海口水体低,为 2933 个/m3 ± 305.5 个/m3 。
解:(1)微塑料广泛分布于地表水环境,据此可知微塑料会参与水循环环节;微塑料分布大气环境中,会随着大气的流动参与大气循环;微塑料会进入土壤环境,而植物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和水分,所以微塑料会参与生物循环。(2)湟水流域地处我国青藏高原,农业活动频繁,农业活动产生微塑料多,位于青藏高原,光照强,微塑料分解速度快...
海洋中微塑料分布范围广,有些通过肉眼难以分辨,被形象地称为“海洋中的细颗粒物(PM2.5)”。另外,微塑料还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富集,进而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威胁。本研究旨在总结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研究进展,尤其是海洋环境效应的研究成果,对未来的研究方向...
首先,分析了微塑料在不同水体环境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阐述了其迁移转化的主要途径,包括水体流动、沉积作用、生物富集和降解等。其次,深入探讨了微塑料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理效应,包括物理损伤、化学毒性、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等。最后,展望了未来微塑料研究的发展方向,包括微塑料的监测、控制和治理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
jambeck等的估算仅2010年就有4801270万吨塑料垃圾由于管理不善进入海洋而且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如果垃圾管理的基础设施没有提高到2025年累积入海的塑料垃圾预计会增加一个数量级6这些塑料垃圾在海洋中会不断降解为微塑料因此陆源垃圾对海洋微塑料的贡献无疑是不可忽视的 微塑料在环境中的来源、分布及生物毒性 人们在...
结果表明:(1)杭州湾海洋和滩涂沉积物中微塑料丰度分布具有空间自相关性,但在整个滩涂环境中不存在空间自相关性;(2)各生物体内微塑料丰度与其相应的营养水平(不论是重量还是个体)均无显著相关(P = 0.239﹥0.05;P = 0.492﹥0.05);(3)本研究表明,海洋和滩涂生态系统中存在的微塑料从环境转移到海洋生物网络,最终...
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5mm的塑料,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水体和陆地环境中,被学者认为是一个严峻的环境问题。水体微塑料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尤其是汽车轮胎摩擦。研究表明,祁连山生态恢复区水体整体微塑料含量较低,但青海湖水体微塑料含量较高。如图示意祁连山生态恢复区与青海湖地区不同水体采样点的微塑料含量。分析青海湖...
•微塑料对鱼类和土壤植物的生长有明显的毒性作用; •多种可降解微塑料的菌株已被分离。 文章简介 微塑料(MPs)通常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已经成为一种分布在海洋、淡水和土壤环境中的主要污染物。它们主要包括以微观尺度合成的初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