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鲁炎,1956年生,是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史中重要的参与者,曾经先后参加过1979年在中国美术馆外小公园栅栏上举办的《星星画展》和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内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王鲁炎于1988年与顾德新合作创作了《触觉艺术》;1988-1995年与顾德新、陈少平组成 “新刻度小组”,小组于1991年参加在日本福冈举办的...
“草图性作品”是艺术家模仿草图样式“做”出来的草图效果,以草图为风格,用以表达某种过程性的思想情感,其创作动机与结果均属于正式作品而非草图。而真正的草图则以追踪和表达艺术家的思路为目的,它专注于表达内容而非形式,所使用的材料多为笔记本、小型纸张、铅笔、马克笔之类最为易于上手且不受材料与技巧羁绊的...
王鲁炎(北京) Wang Luyan(Beijing) 1956年生于中国,山东 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 部分个展 2016 “交流”,外交公寓12号空间,北京,中国 2015 “行”,北京鸟巢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14 “王鲁炎”,圣埃蒂安现当代美术馆,圣埃蒂安,法国 2013 “王鲁炎:图•寓言”,芳草地展览馆,北京,中国 ...
艺术家王鲁炎以在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中作品创作遭遇的语境为例,讲述他的作品与安尼施•卡普尔作品在同一场域间从产生冲突到产生对话的思考与发生过程,由此从不同角度探讨公共艺术的公共性。 下为演讲嘉宾的文字实录,后续演讲嘉宾的演讲稿将陆续发布。 公共艺术是发生在公共空间中的场域化的思维方式与创作方法,其相互...
王鲁炎认为,是质疑而非相信。质疑是保持思想鲜活的唯一方式。一旦相信某个观点,思想就会有一个固定的落脚点,进而形成结论,这样思想就终结了,个体也会随之消亡。因此,要保持个体的存在,必须让思想保持鲜活,而质疑是让思想保持鲜活的前提。王鲁炎,这位中国艺术家,擅长用逻辑和判断来探索思想观念上的悖论。他常用的材料...
艺术家王鲁炎:从1970-80年代的中国在野艺术家说起 2024-02-29 10:05:5430:43 257 所属专辑:SQA电台 喜欢下载分享 声音简介 1956 年出生于山东,自幼定居北京。 王鲁炎是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史重要参与者之一,他于 1988 年与顾德新合作创作了脱离感官经验的观念性《触觉艺术》,于 1988 - 1995 年与顾德新、...
王鲁炎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地位早已确立,一些批评家和策展人,如黄笃、高名潞、费大为、冷林、王小箭、冰逸、刘鼎和乔纳森·古德曼(Jonathan Goodman)等,也都曾撰文讨论他的艺术历程,分析他各个时期的作品。但是,受到中国当代艺术历史整体研究状态的限制,对王鲁炎等重要当代艺术家的研究和讨论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细致化。
王鲁炎 1956年生于北京 曾先后参加了《星星画展》(1979年)、《新刻度小组》(1988-1995年)、《中国现代艺术展》(1989年)、《非常口》(1991年)、《中国前卫艺术展》(1992年)等重要展览,是中国现代艺术进程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其艺术观念和表现方法在当代艺术语境中被始终看作是一种另类。
王鲁炎和他的艺术作品在中国当代艺术历史中始终是一个“另类”,在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观的转向过程中,王鲁炎建立起自己的艺术观念和方法论,与流行的艺术理论与观念形成鲜明的对比。他的艺术观念体系中最显著的特征是一直在探讨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观念:从日常生活、社会美学、技术标准中延伸出对判断的质疑和困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