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王钻开团队在仿生界面能源领域取得的系统性突破,2024年受邀在Nature综述类期刊Nature Reviews Electrical Engineering上撰写综述论文,回顾和总结该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在过去的十年中,王钻开已发表论文280篇,其中超过40多篇发表在《自然》与《科学》系列期刊,特别是最近连续4年以通讯作者在...
相关成果以“Freezing droplet ejection by spring-like elastic pillars”为题发表在《Nature Chemical Engineering》上。 本文要点: (1)开发了一种具有弹簧状柱和润湿对比度的结构化弹性表面,弹簧状支柱可以将冷冻液滴在几秒钟内体积膨胀所做的功存储为弹性能,然后在几毫秒内迅速以动能的方式释放出来。这种以弹簧为...
他,“科学探索奖”首届港澳获奖人,研究成果被《Nature Physics》评为过去15年15篇代表论文之一。 他,经过二十余年的学术生涯, “将冷门专业变成热门”。 他就是我国顶尖科学家王钻开教授。 今日,香港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王钻开教授与中山大学...
1. 介绍了自然界中多样的能量收集转换过程及其表界面调控策略,为开发高效能量收集系统提供仿生设计蓝本。 2. 从仿生表界面工程角度,系统讨论了高效水能、太阳能和热能收集技术的发展,特别介绍了基于类晶体管结构设计理念的水能收集新范式。 3. 进一...
2016年,王钻开及团队通过梯度结构表面设计,揭示了局部规避莱顿弗罗斯特效应的结构机制,可以将界面换热效率提升一个数量级。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Physics期刊。 2022年,他提出了“通过绝热加强传热”的三维热异质表面设计理念,开发了结构热装甲材料,首次在1,000°C高温表面上完全抑制了莱顿弗罗斯特效应,实现了高效液冷。研究...
通过刚度梯度弹射器将弹性能转化为动能的生物学见解还拓展了自然界中令人兴奋的高效能量转换领域,如表面能量驱动的孢子散播和湿度驱动的种子钻孔,并为开发生物启发的异质材料和功率调制系统提供了启示,这些系统的应用前景广阔,包括软致动器和机器人。 文献链接:nature.com/articles/s41...
2020年,他发现了一滴水可以发电,一滴雨水的动能可点亮100个小LED灯,这项研究发表在Nature上。这一年,他获得了“科学探索奖”。2022年,他加入了香港理工大学。如今,王钻开在Nature、Science、Nature Physics、Nature Materials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被引1.9万多次。在被大家吐槽为“天坑”之一的机械工程专业...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7-02387-2 5. 3D打印固态导电离子弹性体,用于构建柔性触觉传感器 在如今的智能时代,人们对于柔性电子设备的需求不断增加,通过3D打印塑造出具有目标架构和功能的柔性导电材料,在智能设备、生物医学设备、软体机器人等领域变得至关重要。水凝胶/离子凝胶是一种具有里...
香港城大王钻开教授、吉大于吉红院士等联手《Nature》:突破266年物理效应,实现1000℃超浸润和高效液冷降温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王钻开教授与法国巴黎文理研究大学David Quéré教授、吉林大学于吉红院士合作,在最新一期的《Nature》报道了一种结构热装甲 (structured thermal armour, STA),通过创造性地引入绝热无机多孔膜...
2014年,通过仿生荷叶表面的研究,王钻开团队开发了最超疏水的材料,实现了液体在固体表面的纵向快速脱离,将固液接触时间比原有最小理论极限值缩短了80%,这一发现在能量收集、传热、自清洁、减阻和防冰等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潜力。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Physics期刊,并入选该杂志过去 15 年 15 篇代表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