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1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任命王诤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主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兼二分院院长,肩负起参与组织导弹研制、创建我国航天事业的重任。 王诤无论在抓中央所确定的工作方针的贯彻落实,还是主持重大问题的决策、组织指导和解决导弹研制、发射中遇到的关键问...
王诤,1909年5月16日出生于江苏武进县。他是红军的千里眼、顺风耳,他用半部电台起家,开创了人民军队的无线电通信事业,是党内优秀的技术专家和政治工作者,是新中国电子工业的开拓者。李先念用“半部电台起家,一生征战为民”形象地概括其戎马生涯。王诤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被毛泽东称赞为“红军通信工作的开山鼻祖...
从筹建酒泉发射基地,第一枚仿制导弹1059成功发射,到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准备,王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为了加速电子技术和军事无线电工业的发展,1963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第四机械工业部,王诤出任四机部部长兼党委第一书记,他开始了为我国电子工业奠基的攻坚战。王诤参加革命前只有高中文化。在几十年的斗争中,他...
他被称为红军的“千里眼、顺风耳”。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但是却从未冲锋陷阵,也未曾指挥千军万马。他就是王诤将军。王生于1909年5月16日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幼年读过私塾。17岁时,他考入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学习无线电通讯知识。在苏州工业专科学校读了两年书,19岁那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
竹竿当然捅不下飞机,这是传奇将军王诤创造的一个奇迹——神秘的电子对抗。王诤,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戴溪桥人,原名吴人鉴。黄埔军校六期毕业,1930年12月参加红军,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江苏唯一开国中将。他是我军无线电通讯事业的创建者、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开拓者和卓越领导人。时间回到新中国成立初期...
王诤 十名先辈铭党史⑦ 人物档案:王诤,原名吴人鉴,1909年出生于武进区洛阳镇天井村杨巷。1929年黄埔军校毕业,1930年参加红军。他是红军的千里眼、顺风耳;他用半部电台起家,开创了人民军队的无线电通信事业。王诤将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央苏区和...
当时林副统帅如日中天,地位很高,1968年3月,“杨余傅事件”发生,杨成武、余立金以及傅崇碧三位将军受到迫害,并被关押起来。王诤知道三人是被冤枉的,他的心中怒火中烧,尤其是对副统帅,王诤感到十分恼火,因为“杨余傅事件”发生后,黄永胜接替了杨成武的职务,温玉成接替了傅崇碧的职务,他们都是副统帅的人。...
王诤将军,一个名字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熠熠生辉。他的一生,如同一部传奇,充满坎坷和荣光。从黄埔军校的通信科毕业生,到红一方面军的通信骨干,再到抗日战争时期的通讯保障专家,王诤在无线电通信领域的贡献被誉为我国无线电事业的开山鼻祖。红色科学家的成长 王诤,出身农民家庭,却在黄埔军校的通信科展现了非凡才华。
1909年5月16日,王诤出生在江苏省武进县。他的命运一直与中国的革命事业紧密相连。1928年,王诤考入了黄埔军校第六期通信科,学会了使用通讯设备,包括电台的使用与修复等技能。然而,1930年底,国民党的“围剿”行动失败,他被俘虏,当时的他还叫吴人鉴。在被红军俘虏后,王诤迅速改变了对红军的看法。他发现红军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