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化学系王泉明教授课题组在金属纳米团簇的近红外区发光方面取得新突破。该研究通过在金纳米团簇中进行铜的精确掺杂,实现了近红外区室温溶液态接近100%的磷光量子产率,创造了金属团簇在近红外区发光量子产率新纪录,并通过单晶X射线...
由于使用绝对单分散的Au13团簇作为前体,大大减少了其他副反应的发生,使得合成的产率很高,而且容易将合成规模放大。 这一“从团簇到团簇”的合成策略是王泉明教授课题组在前期“直接还原(direct reduction)”合成方法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并可应用于其它尺寸的金属纳米团簇的合成。该策略还有望对其他配体保护的金属纳米团簇...
近日,清华大学化学系王泉明教授课题组在金属纳米团簇的近红外区发光方面取得新突破。该研究通过在金纳米团簇中进行铜的精确掺杂,实现了近红外区室温溶液态接近100%的磷光量子产率,创造了金属团簇在近红外区发光量子产率新纪录,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光物理测试和理论计算等手段对发光增强机理进行深入探究。相关研究成果以...
近期,清华大学王泉明课题组开发了一种通过在结构精确的金属纳米团簇上引入氨基酸的策略,这种策略具有双重优势:(1)有机催化和金属催化的结合能够显著提高 Aldol 不对称反应的立体选择性和催化效率;(2)结构明确的催化体系有利于理解机理。该工作报道了手性金属纳米团簇 [Au7Ag8(dppf)3(L-/D-脯氨酸)6](BF4)2...
清华大学王泉明课题组不对称催化新思路 研究背景 手性金属纳米材料具有可控制的手性响应以及独特的手性转移机制,从而在光学器件、药物设计、生物识别、细胞成像、和对映选择性催化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因此备受研究人员的关注。在这些纳米材料中,具有精确结构的手性金属纳米团簇在揭示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优势...
清华大学王泉明课题组主要从事金属纳米团簇的合成与催化、荧光性质的研究,课题组利用配体工程策略调节团簇的表面活性位点和电子结构,从而调控相关性能。 课题组网站为: http://wangqmlab.org.cn/ 王泉明,清华大学教授,化学系副主任。2001年获香港中...
清华大学化学系王泉明教授课题组通过发展理性合成策略对团簇的发光核心进行保护,以避免溶剂、氧气等物质对发光的不利影响,从而实现溶液中团簇的强磷光发射。这项研究进行了强磷光货币族金属团簇的理性合成,发现了无机阴离子在参与发光金属核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了对货币族金属簇基发光材料结构与性能的调控。该工作作为...
化学系王泉明课题组合作创造金属团簇在近红外区发光量子产率新纪录,作者:清华人,简介: 化学系王泉明课题-大学生竞赛活动社区
近日,清华大学的王泉明教授(点击查看介绍)课题组在J. Am. Chem. Soc.期刊发表了论文,他们通过直接还原炔金前驱体的方法成功得到了纯炔保护的Au99(C≡CC6H3-2,4-F2)40(Au99),有趣的是,Au99虽然是具有59个自由电子的开壳层金纳米团簇,却展示出独特的稳定性,其甲苯溶液在80 ℃下可以稳定一周以上。
王泉明教授课题组通过发展理性合成策略对团簇的发光核心进行保护,以避免溶剂、氧气等物质对发光的不利影响,从而实现溶液中团簇的强磷光发射。通过对团簇C@Au6外围的有机膦配体上引入两个吡啶基团,从而形成十二个氮配位点,可以进行团簇的分步合成。如下图所示(图中省略有机膦配体),先利用八面体金属核心的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