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缝纫机》是王梦凡的第二部作品,这部舞蹈剧场的主角是13名小学生,编剧陈丹路提取了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中的意象,以此为基础创作了一份文本,孩子们就从中挑选台词,没有任何剧情可言。他们的表演更接近于一种“玩”的状态,那些台词就穿插在舞蹈和游戏之间,即使正式演出时也能听到孩子们开心的笑声。 《神圣缝...
她们探索了孩童在游戏中的发声方式,以及变老的芭蕾舞者如何在行动中找到说出文本的动机。两部作品分别参展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与乌镇戏剧节特邀单元。2022年,二人与顾天宇结成“第三身体剧场”。她们的实践把身体文本作为方法与呈现,通过身体行动、发声方式、文本写作,在剧场中接近“第三身体”。 《经过她的房间》,2023...
随着创作的推进,到这次(今年乌镇戏剧节作品《该我上场的时候,叫我,我会回答》)我从一开始创作方法和理论框架就搭得非常清晰,是以我的创作方法为基础,在创作过程中形成了我最终想探索、企及的形式,所以达到的形式就不再是我看来的那些大师的东西了,不会是我还想贴合、模仿的心理了。我现在觉得我的作品是我自己不...
“应该是一个可爱的小老太太,用我衰老的身体继续创作。” 结束在乌镇戏剧节的最后一场演出,王梦凡和剧组成员在第二天就赶回北京装台。由于独立制作经费有限,这部作品暂时只能在北京的中间剧场演出三场。 后天就是北京首场啦,没能在乌镇看到这部戏的朋友们不要错过呀。 《该我上场的时候,叫我,我会回答》 演出时间...
《神圣缝纫机》改编自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一开始很难看得出相似,在舞台上,穿着松弛白衣的13个孩子,脚蹬胡萝卜等各色蔬菜的针织袜,手拉手走路、一团去追另一团、折纸飞机扔出去、笃笃笃地敲木鱼、轮流喊数字……《等待戈多》里还有一个“弗拉迪米尔和埃斯特拉贡要等戈多来”这样放在了明面上的戏剧动力、生活...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参与多部戏剧、概念片以及广告的服装造型及美术设计。主要参与剧场作品有:张南导演作品《爱情的印象》、《海达高布乐》、《伽利略》;英国导演Dir. Andy Arnold作品《暴风雨》(国际喜剧邀请展);李亦男导演作品《家/HOME》(第七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中国原创话剧展演儿童剧《原始一家人》。
濮存昕的志愿者:戏剧节是我们的大课堂 黄磊:愿做戏剧最忠实的儿子丨从乌镇戏剧节到《戏剧新生活》 那些在生命中塑造过我们的老师:家庭、学校、社会、自我 从北大走出的学霸剧团,十年之约绘出民国知识分子图鉴 表演不是玄学,所有的动作都有物理与心理支撑 ...
水循环 戏剧性的 2007 - 8 的干旱,水的利用率已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问 14 题。对于 1315 年的亚特兰大桃树路,通过各种努力,以尽量减少使用 饮用水和寻找替代来源的非饮用水项目。 雨水从屋顶和 5 层的露台收集并储存在地下 10000 加仑的水箱。 它是经过过滤,接受紫外线照射,然后注入到建筑的所有冲洗装置。多...
北京青年戏剧节期间,王梦凡带来新作“舞蹈剧场”《神圣缝纫机》,文本改写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以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冈的对话主体为基础素材进行剪裁和添加,由13名小学生作为演出的主角。 演出期间,玩主戏剧摄影师采访了导演王梦凡,戳视频听听她的创作思路吧~ ...
乌镇戏剧节第二场演出剧照 摄影: 吴士 在德国研读艺术史期间,王梦凡曾经进入巴伐利亚国家芭蕾舞团实习,以学者的身份记录皮娜·鲍什(Pina Bausch)舞蹈作品的复排。 皮娜在自己的作品中,经常和一些不曾被人关注的芭蕾舞者合作,让他们在剧场找到了不一样的舞蹈方式,重新获得身体的平等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