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王柏龄是中央委员,也有资格在机场恭迎委员长归来。他对人炫耀:“委员长一下飞机,第一个就同我王柏龄握手。”听者暗笑,心知即便真的第一个握手的就是他王柏龄,也只能说明刚刚脱险的蒋介石昏头胀脑,根本就顾不得拉手的是张三还是李四啦。 未几,...
对于与这三个地点均有深厚联系的王柏龄而言,他与大多数军事教官的关系都十分融洽,且深受他们的敬重。因此,在黄埔军校,他拥有广泛的人际网络,生活得游刃有余,展现出了非凡的风采。此刻,于黄埔军校的军事序列之内,王柏龄紧随校长蒋介石之后,位居第二任教育长之职,人称“蒋王”一派。然而,其风头最终被由他引荐...
在黄埔军校的创建史上王柏龄本该是与蒋介石比肩的重要人物,他们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保定军校时期,两人同为留日学生,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共同研习炮科,建立起深厚的同窗情谊。在日本求学期间,王柏龄表现出色,专业知识扎实,军事素养过硬。那时的他怀揣着建设新军队的理想,与蒋介石志同道合,两人常常畅谈军事改革和革命理想...
王柏龄这个人生活比较糜烂,后来被黄埔军校开除,随即担任教导团的团长。1926年的“中山舰事件”他也是积极的参与者,后声名狼藉,转而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师师长。此后,曾担任长江要塞司令、建设厅长等职。1937年11月,王柏龄被免去江苏省政协委员,从此赋闲在家,畅游古城扬州。王柏龄晚年信佛,曾参加江都佛教会,与天...
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北伐之前,黄埔第二人的身份并非何应钦,而是他在日本陆士时期的同窗,同样作为黄埔军校高层出身的——王柏龄。有意思的是这位老哥不仅是老蒋的结拜兄弟,还是何应钦的引路人,而之所以在黄埔第二人的争夺中败下阵来,完全是他咎由自取,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黄埔第二人,王柏龄 说到...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北伐前黄埔军校中位列第二的并非何应钦,而是其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同窗、同为黄埔高层的王柏龄。这位老兄既是老蒋的结拜兄弟,又是何应钦的引荐人,却在黄埔第二人之争中落败,究其原因,实属他自食其果,这究竟是何缘由?【黄埔第二人,王柏龄】提及王柏龄,必然联想到其结义兄长蒋介石。两人的...
王柏龄,号茂如,籍贯江苏扬州,诞生于1889年,出身于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家庭,其祖父与父亲均为当地名门望族的私塾先生。自幼,他便沉浸于浓厚的学术氛围之中,得益于前辈们的精心培育,早早地便精通诗词经典,国学造诣颇深,家族成员对他寄予了深切的期望。不幸的是,他年仅12岁之际,父亲便因病辞世,家境由此...
王柏龄故居位于扬州市区淮海路159号。王柏龄(1889—1942),字茂如,江苏江都人(今扬州人)。王柏龄出身江苏名门,14岁入读南京陆军小学,毕业后转往保定速成学堂,与蒋介石为同学。之后往日本留学,先进入振武学堂,於同时加入同盟会。毕业后在日军中实习,辛亥革命后回中国,参加南京、上海等地革命。二次革命后再往...
可能是因为朝廷不搞科举考试了,那些“读书做官”的路子走不通了,所以14岁的王柏龄决定不读书了,改去练武。他就考上了这所军校,打算靠武艺来为国家出力。再说了,上军校还不用花钱交学费,这也是个不小的吸引力。毕业后,由于他成绩特别好,直接被选去保定陆军速成学堂读书。那个地方是为了去日本学军事的学生...
王柏龄故居坐落于扬州市淮海路159号,地处市区中心位置。王柏龄(1889—1942),字茂如,籍贯江苏江都,即现今扬州。王柏龄乃江苏望族之后,14岁即入南京陆军小学,学成转至保定速成学堂深造,彼时与蒋介石同窗共读。留学日本后,先入振武学堂并加入同盟会,毕业后在日军实习。辛亥革命爆发,回国参与南京、上海革命。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