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达在良渚遗址公园内讲述当年考古工作的场景。张煜欢摄 最终,反山遗址12号墓共出土6件玉琮,玉琮王就位于墓主头部附近,其余5件玉琮大小、高低、节数稍有区别,出土于墓主胸腹位置。这也是浙江考古工作者第一次发掘到良渚文化的高等级墓葬。王明达手捧玉琮王。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记者:玉琮王有何“与众不同”...
1986 年,5月31号,考古队在反山墓地。队员递了一块巴掌大的土疙瘩,王明达一看,上面一层薄薄的红色,还有一点一点白的东西。他直接跳到坑里,轻轻一拨,惊喜地说:“逮着了,逮着了!”王明达,1981年接手良渚遗址考古工作,1986年主持发掘反山遗址。5月31号,考古队在反山墓地正在挖掘第十二号墓。墓的规格很...
王明达,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反山考古队领队。长期从事浙江考古第一线工作,曾担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华玉文化中心委员、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等职。
王明达在良渚遗址公园内讲述当年考古工作的场景。张煜欢 摄 最终,反山遗址12号墓共出土6件玉琮,玉琮王就位于墓主头部附近,其余5件玉琮大小、高低、节数稍有区别,出土于墓主胸腹位置。这也是浙江考古工作者第一次发掘到良渚文化的高等级墓葬。 王明达手捧玉琮王。受访者 供图 中新社记者:玉琮王有何“与众不同...
王明达在良渚遗址公园内讲述当年考古工作的场景。张煜欢摄 最终,反山遗址12号墓共出土6件玉琮,玉琮王就位于墓主头部附近,其余5件玉琮大小、高低、节数稍有区别,出土于墓主胸腹位置。这也是浙江考古工作者第一次发掘到良渚文化的高等级墓葬。 王明达手捧玉琮王。受访者供图 ...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马黎 通讯员 郭楠 上周六,《中国考古大会》央视首播,良渚遗址打头炮,很多人被78岁的王明达先生圈粉,贡献了整场表情包和金句——“今天跟着您学到了很多呢,有了跟您学习的经历,我后来再去博物馆,感觉解锁了一个时代的知识盲区。”节目录完后,同为嘉宾的张含韵给王老师发了一条信息...
汉墓的发掘不是我们的主要目标,那么反山考古队此次探寻的“地下宝库”究竟是什么? 1986年3月,我们在申请反山发掘的“发掘目的、要求和计划”栏目中,写明“据草鞋山、福泉山等良渚文化墓葬的发掘,我们认为反山亦应是一处重要的良渚文化墓葬,即‘土筑金字塔’”。 作为区域性的土著古文化,良渚文化在全国众多的考古学...
是80多年一代代考古研究和保护管理工作者 不懈努力的结果 今天,一起来聆听考古专家王明达 口述·我与良渚的故事 王明达:反山良渚“王陵”发掘记 王明达:反山良渚“王陵”发掘音频:00:0001:34 1986年的初夏,江南的梅雨季节尚未来临,对于野外作业的考...
硕大、重量(重),雕琢的纹样的完备性,唯一性,所以把这件器物称之为“琮王”。我们的报告上叫它大玉琮,因为从良渚的发现,1936年已经80多年了,江浙沪的考古工作者也好,或者是很早流传出去也好,都没有发现过如此样式的琮,所以后来都叫他“琮王”,也就流传,大家都这么称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