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 (698— 756),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而立之年,始中进士。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1 送柴侍御 王昌龄〔唐代〕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
王之涣则以《凉州词》展现了对边塞大漠的浪漫憧憬。他的天马行空,笔下的大漠千里,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风吹沙起的苍茫。这与王昌龄的军旅诗不同,更显得宛如一幅富有诗意的画卷。在近代学者章太炎眼中,《凉州词》更是被誉为“七绝第一”。这不仅是对王之涣创作技巧的高度肯定,更是对他那种超脱尘世的想象力和对边塞...
王昌龄 ,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
《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作品赏析:王昌龄素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更是以这首《出塞》名垂千古,短短的28个字,写出千秋之色,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难怪此诗被明人李攀龙称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这是一种壮士的心声,这...
一、王昌龄 (一)边塞 1.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翻译: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边关,将士万里征战还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军李广今还在,绝不让匈奴牧马度过阴山。2.出塞二首(其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家喻户晓。
1、岑参、高适、王昌龄、王之涣,并称唐朝“四大边塞诗人”。2、从年龄上讲,王之涣最大,王昌龄26岁游历边塞时,他已36岁,岑参只有9岁,高适20岁。3、王之涣在塞外寓居多年,年少时颇有侠士之风,喜欢击剑悲歌。4、岑参有两次出塞经历,一次为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一次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
一、王之涣 王之涣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其边塞诗而闻名。他的作品情感深沉,意境开阔,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人的独特风格。其中,《登鹳雀楼》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其卓越的文学才华。二、王昌龄 王昌龄也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尤其擅长写七言绝句。他的作品以边塞诗和闺怨诗为主,风格雄浑而又情感...
王之涣,字季凌,山西太原人。年少聪颖,弱冠能文。他精于文章,更善于写诗。尤其是以边塞为胜。王昌龄,字少伯,跟王之涣是老乡,早年贫苦,年近不惑才中进士。也非常擅长边塞诗的创作,被人成为“七绝圣手”。这两位诗人留下了许多描写边塞风光、记述戍边将士艰苦生活的诗歌。那么,这两位大唐的诗人,他们所创作的...
唐朝开元年间,王之涣、高适、王昌龄三位男神饮酒听歌,众人如痴如醉心花怒放之际,王之涣却尴尬得再也坐不住了……唐朝开元年间,王之涣、高适、王昌龄三位诗人名满京城。当时盛唐流行将诗人的大作谱成曲子,四处传唱。写得好的诗作倍受青睐,很快家喻户晓,也就成了咱们现在所说的流行歌曲,自然,诗的作者也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