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1月,50岁的王换于毫不犹豫加入共产党,成为当地的积极分子。不过,在填写党员名册时,直接难倒了指导员,没有名字怎么填?当时,队伍里有位叫陈若克的女同志,听完王换于的身世后,表示:“既是夫家用谷子换来的,不如就叫‘王换于’吧。”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名字,王换于乐开了花,逢人就说“我有名字啦”...
王换于的“地下托儿所”前后共抚养了80多名革命后代,他们时刻不忘沂蒙山区的养育之恩。新中国成立后,遍布全国的王换于的“儿女”们纷纷来看望她。原工程兵副司令员胡奇才之子胡鲁克就曾满怀深情地说:“我们出生在沂蒙,没有以王换于为代表的沂蒙母亲的养育呵护,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中,王换于...
一开始徐向前不同意,担心孩子太多,王换于照顾不过来,王换于大腿一拍,直爽的说:领导您就放心吧,你安安心心的把孩子交给我们老百姓,你们在前线没有后顾之忧。最后八路军上级和王换于1939年建立托儿所,专门收养八路军的孩子,第一批八路军孩子一共27个,王换于挨家挨户的看那家妇女在哺乳期,把需要喂奶的孩子送...
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因三面环水、仅一面出路,被称为“兵家绝地”。在抗日战争年代,这里成长出一位伟大的沂蒙女性王换于,她为民族解放和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沂蒙母亲”。 王换于,1888年出生于沂南县岸堤镇圈里村,19岁嫁到马牧池乡东辛庄于家,1989年去世,享年101岁。抗战爆发时,由于性格直爽...
在沂蒙山区,有一位沂蒙红嫂,她叫王换于,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沂蒙母亲”。王换于,1888年出生在沂南县岸堤村一户贫穷的王姓家庭里,和许多山里的女娃子一样,她始终没有个像样的名字,因她是夫家用两斗谷子换来的,所以在她入党时,部队领导为她取名为“王换于”。1939年夏,由于日寇的疯狂扫荡,徐向前、朱瑞带领...
时间回溯到2003年9月19日,地处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举行了隆重的开馆仪式,王换于铜像与国家审计机关、山东省直机关党工委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同时揭幕、揭牌。开馆当日,王换于的大女儿,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离休干部于淑琴,她的二女儿,江苏省徐州市离休干部于淑琪,当年战地托儿所的成员——原电子...
沂蒙母亲——王换于 王换于,沂南县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艾山乡妇救会长和副乡长。 1888年,王换于出生在沂蒙地区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受封建思想的影响,父母重男轻女,连个名字都没给她取,一直唤作“山丫头”。19岁那年,以两斗谷子为彩礼,父母把她嫁到了马牧池乡东辛庄一个姓于的人家。自此,依照当地习...
陈克若感动王换于的爱国政治觉悟和行动,决定将她介绍入党。在填写入党申请书时,王换于犯了难,自己五十年来没有一个正经的名字。陈克若见此情形好心为她取名,只听她说着年轻时的故事:“原来俺是公爹用两斗高粱米换来的儿媳妇。二三十年了,俺跟俺家老于也过得挺好的。”“就叫王换于吧!正正好好有王和于两...
【王换于:沂蒙母亲 大爱无私】王换于,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人,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徐向前、罗荣桓、朱瑞、黎玉、郭洪涛等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都曾经在她家生活、工作过,因其在战争年代事迹突出,被誉为“沂蒙母亲”。 王换于19岁嫁到东辛庄,一开始连个大名都没有。朱瑞的妻子陈若克知道了她的身世,对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