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威认为,“张爱玲的写作,源于一种弗洛伊德式的冲动;借着一再回到童年创伤的现场,她试图克服创伤所带来的原初震撼。”直到晚年,漂泊异乡的张爱玲依然在《雷峰塔》中回望着自己的童年。倒掉的雷峰塔象征着童年世界的崩塌,又仿佛是她惨淡人生的一种预兆。写作或许是张爱玲试图用来缓解童年创伤的一种方式,但是却又让她在...
印刻文学生活志 2010-10-07 第201010期 雷峰塔下的张爱玲 王德威 张爱玲(1920-1995)研究是当代中国文学的显学。近年随著旧作不断出土,张的文名与时俱进,各种相关著作也层出不穷。但其中有一个面向仍然没有得到充分探讨:那就是张爱玲一生不断重写、删改旧作的倾向。她跨越不同文类,兼用中英双语,就特定的题材...
哈佛大学教授、现代文学评论家王德威曾受香港大学出版社之邀为英文版的《雷峰塔》和《易经》写前言,他认为这两部小说是“很尴尬的英文作品”,但同时也肯定了这两部作品出版的积极意义:“每一次张爱玲的出土的确是要改变我们对张爱玲的认识,而且间接地改变了我们对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方式的认识。” 王德威还从这两...
王德威:雷峰塔下的张爱玲 印刻文学生活志 2010-10-07 第201010期 雷峰塔下的张爱玲 王德威 张爱玲(1920-1995)研究...
2002年10月25日 重见雷峰塔 2023-07-10 22:47:4315:06 59 所属专辑: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下)王德威主编 喜欢下载分享 用户评论 表情0/300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音频列表 1 2004年4月 《狼图腾》与自然写作 612023-07 2 2002年10月25日 重见雷峰塔 592023-07 3 1999年3月28...
本文通过张爱玲英文小说《雷峰塔》和《易经》及其它文本的比较阅读,提出以下观察:一、相对于写实/现实主义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张爱玲穿越修辞、文类以及语...
二○○九年,张爱玲的两部英文小说《雷峰塔》(The Fall of the Pagoda)和《易经》(The Book of Change)重被发现,经过整理,在二○一○年问世。这两部小说皆写于张爱玲初抵美国的五○年代中后期。两部小说都有浓厚自传色彩,也为张爱玲反复改写(revision)与双语书写(bilingualism)的美学提供最佳范例。张爱玲对自己生命...
张爱玲在一九六一年提及了这一作品的名字:《易经》(The Book of Change)。之后她似嫌这部小说太长,希望分册出版。到了一九六三年,小说的前半部分被命名为《雷峰塔》(The Fall of the Pagoda)。 如上所述,张爱玲出版英文作品的经验颇为曲折。Pink Tears经历了数次修改,直到以The Rough of the North为名方才出版...
王德威认为,“张爱玲的写作,源于一种弗洛伊德式的冲动;借着一再回到童年创伤的现场,她试图克服创伤所带来的原初震撼。”直到晚年,漂泊异乡的张爱玲依然在《雷峰塔》中回望着自己的童年。倒掉的雷峰塔象征着童年世界的崩塌,又仿佛是她惨淡人生的一种预兆。写作或许是张爱玲试图用来缓解童年创伤的一种方式,但是却又让她在...
王德威认为,“张爱玲的写作,源于一种弗洛伊德式的冲动;借着一再回到童年创伤的现场,她试图克服创伤所带来的原初震撼。”直到晚年,漂泊异乡的张爱玲依然在《雷峰塔》中回望着自己的童年。倒掉的雷峰塔象征着童年世界的崩塌,又仿佛是她惨淡人生的一种预兆。写作或许是张爱玲试图用来缓解童年创伤的一种方式,但是却又让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