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七年,王安石任鄞县(今浙江宁波)知县,三年后任满回临川(今江西抚州)老家探亲,路过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写了这首诗。原文参考译文及词解鉴赏(已核教参)我登上了飞来峰上千寻的高内容: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寻”从正面写塔的塔,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飞来山上/千寻塔高峻。“鸡鸣”...
第8首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王安石任鄞县(今浙江宁波)知县。三年后任满回临川(今江西抚州)老家探亲,路过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写了这首诗。原文鉴赏飞来山上千寻塔,内容理解: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第二句写登飞来峰闻说鸡鸣见日升。顶的高塔,在晨...
《登飞来峰》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公元1050年夏,当时诗人在浙江鄞县担任知县的任期已满,在他回江西临川故里的途中,经过了杭州,他登上了飞来峰,写下了这首诗。此时诗人正值壮年,心怀壮志,借登飞来峰表达其心中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登飞来峰》王安石 〔宋代〕
于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写作。登飞来峰创作背景是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王安石30岁时所作。《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曾两次拜相,主持变法。皇祐二年夏,王安石做知县任满返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飞来峰,写下这首诗。此时他只有三十岁,满怀政治抱负,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寄托壮怀。...
1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①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②身在最高层。①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②缘:因为。阅读指南1.写作背景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本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
登飞来峰①飞来山②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③浮云④遮望眼,只缘③身在最高层。[注]①写作背景:《登飞来峰》是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职已满,回故乡江西临川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此时他正值壮年,心怀壮志,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此诗也...
【创作背景】皇祐二年(1050)夏,30岁的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的他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诗作通过描写登飞来峰远眺时所见所感...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作者说:我登上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