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①高。[注释]①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1)诗歌第一、二句写出了人们对于菊花的哪两种不同态度?(2分)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答: ▲(2)诗歌第三、四句描述了菊花的什么特点?(4分)答: ▲(3)这首诗用了什么...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1)下面读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句作者
菊(唐)郑谷王孙①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②高。【注释】①王孙:指贵族世家子弟。②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的瓦缝处的植物。1.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菊花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它写出了菊花的哪些特点2.“由来不羡瓦松高”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3.这首诗...
(四)菊[唐]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①,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②高。【注释】①蓬蒿:一种野生的杂草。②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1.“王
菊 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1)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描写菊花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写出了菊花哪些特点?(2)“由来不羡瓦松高”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扫码下载作业帮搜索答疑一搜即得 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句劈头一句告诫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不要把菊与蓬蒿相提并论。 B. 第二句诗人提到了古老的传统风俗,暗点一个“菊”字,说明人们对菊还是尊重的。 C. 太阳初升,...
4.菊唐•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1)中国有登高、赏菊的传统习俗,指出第二句“九日”属于每年的哪个月份:
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①高。注释①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1.请发挥想象,把“露湿秋香满池岸”一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3分)沾满晨露的丛丛菊花湿润晶莹,绽放开来,散发出缕缕幽香,弥漫在水池岸边。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2) 题。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①高。【注】①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
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诗人咏菊,通篇不用一个“菊”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菊。B.第二句,诗人为菊花自豪,因为人们终于认识到它的价值。C.“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