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东晋孝武帝年纪小,朝廷的力量也非常弱。东晋朝廷内部无人可以跟大司马桓温正面抗衡。幸好有谢安、王坦之和王彪之这样忠于朝廷的官员辅佐东晋孝武帝,竭尽全力守护东晋政权。当时的东晋政权能够顺利延续下去,他们功不可没。
袁宏知道他没说实话,纠缠着不放。王彪之熬不过他,才小声说道:“你不知道吗,桓温已经病入膏肓,估计活不了几天。”袁宏经他这么一点拨,这才如梦初醒,于是,他配合着谢安,故意将事情拖着不办。《智囊》中记载,【温薨,锡命遂寝】。就是说一直到桓温去世,这篇加九锡的诏书也没拟好,这事也就不了了...
安晋之功,时人皆归功于谢安、王坦之,王彪之实预有力于其间…… 秋,七月,己亥,南郡宣武公桓温薨。初,温疾笃,讽朝廷求九锡,屡使人趣之。谢安、王坦之故缓其事,使袁宏具草。宏以示王彪之,彪之叹其文辞之美...
王坦之辅佐幼主期间,373年桓温去世后,他升任中书令兼丹阳尹,与谢安、王彪之等人一同辅政。374年,他接任北中郎将,镇守广陵,上表倡导孝武帝尊重太后,亲近谢安和桓冲,专心政务。在离任广陵之际,他仍关注国家大事,书信中无一私事。王坦之的早逝令朝野痛惜,追赠他为安北将军,谥号为献。他生前...
但是桓温废司马奕的时候,王彪之大转向,协助桓温筹备礼仪。大臣们都不懂废立君主的详细步骤,王彪之安排得井井有条。 大伙都佩服他的博学,以为他倒向了桓温阵营。 但只是假象,此时,他再次站到了桓温的对立面。 他说:天子驾崩,太子当立,这是常理。如果我们再去询问大司马,肯定要被他责备。
打个比方,司马昱的临终安排是让桓温成为东晋政权的独家代理,但通过王坦之、王彪之两次下黑手,桓温最终只成为东晋的最大经销商。没有东晋官方的授权书,桓温垄断市场几乎是困难重重。人家问你要官方解释证明时,你拿什么给人家看呢? 等来等去,都没有等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隔半年,373年二月桓温终于再次前往京都了。
(事已施行,王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谨具封还。”事遂不行) 王彪之同志跟桓温已经隐性对抗了一辈子,358年谢奕死的时候桓温就已经运作了桓云去接班豫州刺史,但王彪之插了一杠子导致了桓温又过了十多年才拿下了豫州。(时豫州刺史谢奕卒,简文遽使彪之举可以代奕...
谢安升为尚书仆射,领吏部,加后将军。与尚书令王彪之共掌朝政。宁康二 年,中书令王坦之出任徐、兖二州刺史,谢安又兼统中书省,成为实际决策 者。当时,北方的前秦、前燕等少数民族政权强盛,不断侵扰东晋边境,国 内宗室司马道子弄权,大族如王、桓诸族恃强抗衡。鉴于这种国情,谢安对 ...
简文帝于是命王坦之修改诏命,改以桓温仿效诸葛亮和王导辅政。宁康元年(373年),桓温逝世,王坦之与谢安、王彪之等人共辅幼主,并迁任中书令,领丹杨尹。宁康二年(374年),徐兖二州刺史刁彝逝世,王坦之于是出镇,任命为北中郎将、都督徐、兖、青三州诸军事、徐兖二州刺史,镇守广陵。临出镇时,上表请年幼的...